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

ID:14397689

大小:44.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8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_第1页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_第2页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_第3页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_第4页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第28卷第4期2007年l2月《陶瓷》JOIRNALOFCERAMICSVo1.28.No.4Dec.2007文章编号:1000-2278(2007)04—0308—08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陈雨前(景德镇陶瓷学院,333001)摘要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具有"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宋代的政治方针,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人审美和书画意趣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正是形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审美风格的深层次原因.关键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审美研究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1前言宋代是瓷器的时代.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宋代景德镇青白瓷

2、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成为宋瓷中的一朵瑰丽奇葩.法国着名艺术评论家丹纳认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格."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因素都将对这一时代,这一国家的文学艺术风格(包括瓷器)产生深远的影响.宋代亦是如此.宋代政治,哲学,宗教等思想同样对青白瓷的时代审美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2宋代重文轻武政策对景德镇青白瓷审美风格的影响宋代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政策,不仅影响了宋代文学艺术的风格,对宋代的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风格,也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就采取了偃武修

3、文的国策,一方面加强收归兵权,另一方面严格科举制度和官员甄选.在这样的国策下,一方面,宋朝边防赢弱,备受辽,西夏,金等外族的骚扰,侵袭;另一方收稿日期:2007—04-18通汛联系人:陈雨前,男,教授面,宋朝文人执掌朝政,出了很多名士名臣,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梅尧臣等等,从客观上促进了宋代的文学艺术发展."宋代是历史上给知识分子有较为充分机会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时代,文官体制的形成,使文人阶层的意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到平民等各个阶层"【l】.这些文人学士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追求平淡之美.苏舜钦和梅尧臣就竭力提倡平淡的文风:"不肯低心事镌凿,直欲淡

4、泊趋杳冥"翻,"会将取古淡,先可去浮器"硎,,"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41.苏轼亦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王安石言:"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难."他们追求平淡,含蓄,自然的审美趣味影响和引领了宋代的文学艺术审美风格.廖奔的《宋艺术论》指出:"外部世界给宋人带来的心理影响是深刻的,它使宋人失去了汉唐那种博大,开阔,外向,奋发的眼界,胸襟,抱负与理想,变得畏缩,胆怯,内荏,赢弱,收回了对于外界投注,企盼,搜寻的目光,转为对于内心的反视,内省,调息与自控.……唐人J恢宏阔大,博约高涨,豪放外向,爽朗自信的气魄从此失去,代之而起的是宋

5、人克制自持,含而不露,温文儒雅,谨小慎微的心理品性.人们追求的人生理想不再是唐代的出将入相,金戈铁马,高歌凯旋,轰轰烈烈的外部功业,转而为一种琴棋书画,《陶瓷》2o07年第4期诗礼弦歌,调息养气,宁静自适的内在充实"[51.宋代的这种时代风尚,深刻影响了宋代陶瓷的风格.宋代瓷器一反唐代的丰满华丽,在总体上都有一种"雅"化的审美风格,以釉色和造型取胜.宋代的五大名窑和耀州窑,越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等,都是如此.作为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更是呈现出独有的审美风格:沉静素雅而风姿卓绝,意蕴隽永而莹润如玉.3宋代理学对景德镇青白瓷审美风格的影响宋代的宗教思想,哲学尤

6、其是理学思想对其审美风格的影响,更为直接,巨大而深刻.以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和南宋朱熹等为代表的形成于北宋,集成于南宋的宋代理学,融汇儒,释,道三家之说,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_1"格物致知"的思想宋代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修身养性,认为"格物致知"是达到修,齐,治,平理想境界的逻辑起点和心理前提:"《大学》一书,皆以修身为正,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是修身内事"[61,"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格物致知",朱熹谈到:"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后

7、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嘲,而格物的范围极广,"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事道理.须着一件与他理会过",并且,朱熹认为,"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两三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这种治性养气,格物致知的思想,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汇点,对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2文与道,道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