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

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

ID:14367106

大小:8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8

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_第1页
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_第2页
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_第3页
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_第4页
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_第5页
资源描述:

《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般若品释·讲记 11上面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尔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何心所缘的相,也就寂灭了一切心、心所法,入于涅槃。换句话说,分别心是缘种种有、无等的相而生起,如果所知相完全寂灭了,分别心也就随着寂灭。所以成佛时就寂灭了一切虚妄分别。由这一点就引来诤论说:成办众生的义利,需要用心来观察、分别,再以分别心发起身、口、意种种作用,这样才能作说法等的事业利益众生。如果没有分别心发起作业,怎么能成办众生的义利呢?这是他执著“只有用分别心才能成办义利”。下面中观师就用比喻来说明“无分别也能成办义利”:譬若摩

2、尼宝,如意树满愿,此由众生善,愿力现佛身。就像摩尼宝、如意树没有对祈祷者作利益的分别,但只要人在这些境前祈祷,就能按照他的愿望赐予衣、食等财物。(这就说明有“无分别而能成办义利”的方式。)像这样,由众生的善根成熟和佛往昔发愿的力量这两种因缘和合,就从法身智慧中任运显现报化两种佛身,作说法等的种种事业,利益有情。这样回答之后,又引来诤论说:只凭因地的发愿怎么能做到这样广大、周遍、相续不断的事业呢?由此就举比喻来断除这个诤论:如成鹏咒者,供处成已逝,般若品释·讲记 11彼逝虽久远,能作灭毒等。就像修成大鹏咒的人以诵咒和安住三摩地对大鹏像等作加持,这样成就了供养处的

3、石塔。在这个供处做成之后,作者去世了。虽然他去世很久了,但在这座塔存在的期间,能作息灭毒害等的种种义利。这证明以往昔发愿、诵咒等因缘的牵引,虽然石塔无分别、无功用,仍然能作种种义利。相应菩提行,成就佛供处,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这是比喻对应的法义。相应菩萨求大菩提所行持的福慧资粮大行,成就了全法界凡圣有情共同的殊胜大供养处——佛陀。这以后菩萨虽然入灭于无住涅槃,但这个大供养处能顺应众生的善缘,以往昔愿力普作一切有情现前、究竟的一切义利。前后两颂要对应起来看。“彼逝虽久远,能作”对应“菩萨虽入灭,能作”,这是说明在一切心和心所已经寂灭的时候,无功用而能成办义利

4、。“灭毒等”对应“一切义”,“等”字包括息灭龙害、鬼害等,表达多种利益。对应在法义上,就是更进一层说,佛地无功用不但能作义利,而且能作一切现前和究竟的义利。由供无心者,云何有福果?供住世涅槃,经云福等故。(这里“心”指分别心。)般若品释·讲记 11实事师说:你认为的佛没有任何分别,但对这样无心的佛供养怎么会有福德果报呢?中观师说:为什么供养无心者就没有果?经上说供住世佛和供佛涅槃的舍利,福德相等,这证明供无心者是有福果的。世俗胜义供,咸依教承许,如供实有佛,如何有果般。“世俗、胜义”是对心前现相的体性所作的两种承许。前者是说心前显现的佛和供养所生的福,只是世俗

5、虚幻的现相,正现时得不到任何实体。后者认为佛和供养福德是胜义中实有的法。但是两者对“供佛有广大果”这一点,都同样依教量承许。所以,中观师对实事师说:就像你说的“供实佛如何有福果”是依照圣教而承许的,我按照圣教同样承许供无实的佛会得到那样的果。“依教承许”就是依据佛的圣教量来承认。一般能够用现量衡量,就不必要用比量。现量衡量不了,再用比量来推断;到了极隐密、深细的地方,现量和比量都无法衡量,就再依圣教量来判断。像供养佛会生什么果报,这是非常隐密的现相,只有依据圣教量来承许。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这里的诤论是大乘教非佛说,只是魔加持入心的龙树等臆造的伪经。起诤的人

6、是未入道的增上慢声闻,不是所有的声闻(没有证得四谛,自以为证得,就是增上慢)。另一类入道声闻依《俱舍论》现证四谛,证得阿罗汉果,不会说大乘经一律不是佛经。般若品释·讲记 11声闻圣者现证了无我,不会起增上慢,而且证的也是空性的一分,所以不会诤论。增上慢声闻没有证一分空性而断烦恼,对空一点认识也没有,才会起诤。他们认为求解脱果根本不必要见空性,依靠修四谛十六行相就能解脱。诸声闻部认为:只需于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现见而修,即能证得灭惑解脱果,何用见诸法无自性之空性?无此必要。四谛中每一谛有四种行相,总共十六行相。“无常”是苦谛中的一相,“等”字指苦、空等的其余十五相

7、。“现见而修”,包括两层:一、见道位以瑜伽现量见;二、见道后心安住于见道所见而修。这样就能证得灭尽烦恼的解脱果,哪里需要见大乘讲的轮回、涅槃、有为、无为等所有一切法都无自性的空性呢?其于大乘所说一切法空,心生惊怖而弃舍后,自以为无有证空性,仅有证人无我,而起诤难。(“惊怖而弃舍”是说声闻听到“一切法空”时,内心接受不了的状况。比如,在阿底峡尊者住世的时候,有两个小乘僧人来见尊者。他们的威仪、行为都很调柔如法,当时坐在尊者前听法。尊者讲解因果的时候,他们特别有信心、有欢喜心。后来供僧完毕,大众齐诵《心经》,诵到“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等这样一路“无”下

8、来时,两个人接受不了,要求僧众不要再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