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344448
大小:53.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28
《太极宗师陈正雷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太极宗师陈正雷论文太极宗师陈正雷:被窝里练太极的岁月最难忘人物简介:陈正雷,1949年6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他是陈家沟陈氏十九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人称“太极金刚”。太极功夫深厚纯正,理论研究颇具造诣,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术》等,是学习研究太极拳的珍贵资料。现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河南太极健身培训中心总教练,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为推广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了不朽贡献。童
2、年——被窝里不忘练太极快两岁的时候,陈正雷的父亲去世了。家里面只有三间瓦房、一间半破草房。屋子里面的大件儿仅有:一张半八仙桌,旧的;两把柳圈椅,坏的;两口木箱,空的。还有两张木床,上面总是满满的,全家人都会睡在上面。七岁,陈正雷开始上学。冬天,晓星未落,朔风习习。天还没亮,他就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去学校。走进教室,点上油灯读课文,而在墙上倒影出自己的身影。寒风从窗户的缝隙中窜过来,吹动着油灯火苗的晃动,同时他的影子也在不停的晃动,就像活了一样。“当时很害怕,头发梢都乍撒起来了。”陈正雷说。就这样,每次考试,他都
3、是第一名,家里面的墙上贴满了他的奖状。街坊邻居夸他有志气,“这孩儿,话不多,干啥都有股子恒劲。”八岁,陈正雷学拳。师傅是他的伯父陈照丕。陈正雷喊他五伯。陈照丕,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国术国考评委、1964年被选为全国武协委员。当时,陈照丕退休返乡,在陈家沟教拳。初次接触太极拳,陈正雷就被她深深吸引了。他都是在五伯家练拳。五伯走哪,他就跟哪。五伯教大家,他就跟着学;五伯说拳理,他支着耳朵听;人都走后,他就练给五伯看。晚上回家睡觉,他脑子里还想着拳。手伸脚蹬,比划作势,在被子底下蠕动。只听“哧啦”一声,被里
4、撕烂了。有一年冬天,雪下的很大,地上积有半尺后,村里树上都挂满了雪,偶尔晃动一下,积雪簌簌落下。傍晚,雪停了,风就卷了起来。陈照丕的妻子吴淑珍说:“今儿天不好,应该没人来学拳了。你难得清闲一次。”陈照丕说:“不慌,再等等。”刚说完,大门“哗啦”一下打开了。随风裹进来一个人:“五伯,五娘。”正是陈正雷。他没带帽子——也从没带过帽子——一件大的过膝的黑棉袄上面打有十来个补丁,袖口露出几团发黑棉絮。他的一张小脸冻得像经霜的柿树叶,双手就像刚出水的胡萝卜。让陈照丕心疼的直掉眼泪。辍学——练拳成了他的一切1964年,
5、陈正雷十五岁。这一年,他该升初中。但这一年,他辍学了,因为那七块半的学费。父亲死的早,家里面没有个男人,生活实在困顿的慌。上小学的这些年,有着邻居街坊的救济和帮衬,勉强还能维持。七块半,在当时,他们家无论如何也凑不出。并且在初中,学生得住校,花销更大。陈正雷不得不选择了离开学校。“上学太少了。”至今说起来,他还痛楚不已。上学梦想破碎了,他能够依托的,只有太极拳了。“我看呐,练拳也是你的出路。”他的师傅陈照丕说。当时,他是人民公社社员,干活很是本分。由于年纪小,他只算是半劳动力,工分给的少。他也不埋怨。时间长
6、了,他就留下了“踏实”的名声。他的“踏实”更多的体现在练拳上。“一天三十遍,一年万遍拳。”陈正雷写下这几个字,贴在床头。他一般都是在家里练拳,练得很苦。夏天,光着膀子,浑身上下湿淋淋。冬天,一震脚,鞋里能溅出水来。院地里被他踏的平光光的,像个打麦场。那个年代,物资贫乏的厉害。平时,他都是吃些红薯汤灌肚汤。萝卜缨、红薯秧、白菜根都是他下肚子的食物。实在饿得厉害,他就喝几口井水。依照拳理,过分饥饿是不宜练拳的。陈正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得了严重的胃病,疼起来如钢针刺扎。奇怪的是,只要一练拳,他的胃疼就好了。
7、陈正雷想,也许这就是天意,上天用这种办法督促自己练习。成长——坚持不懈,让太极走出国门1972年12月,陈照丕病故。陈正雷一时间悲痛欲绝。他说:“师傅曾经告诉过我,要传承陈家太极拳,不能耽搁”。于是,陈正雷又随太极拳大师、他的堂叔父陈照奎继续深造,专习太极拳术、推手技巧以及拳论。这一学,就是几十年。1981年,全日本太极拳协会理事长三浦英夫一行30人造访温县陈加沟。小小的陈家沟热闹起来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陈家沟,为的是看一看“小日本”是何等的模样。在陈家沟,陈正雷他们的热心地向日本朋友介绍了陈氏太极拳的历
8、史、现状及其特点,并认真的示范讲解,令日本友人满意而去。这是陈氏太极拳的故里历史上第一次接待外国客人,而且三浦英夫的造访,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年轻时的三浦英夫曾作为侵华日军的随军记者来过中国,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暴行使他渐渐的认识到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为此感到痛苦,对战争厌恶,对中国人民报以深深的同情。战败回国后,他多次撰文对战争进行反思,后致力于日中友好工作,70年代后期已为日中友好协会副理事长了。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