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

77-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

ID:14320615

大小:4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27

77-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_第1页
77-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_第2页
77-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_第3页
77-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_第4页
77-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77-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77-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  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述析  杨朝亮  内容摘要:聊城地区位于山东西部,古运河畔,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西周之时就以诗书礼乐而闻名天下。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各科人才,使以鲁国为中心的齐鲁大地成为儒家学术思想传播的中心和主阵地。宋元以降,尽管江南学术文化事业十分发达,有超迈齐鲁之趋势,但由于其文化底蕴,依然光彩四射,历代文化代有传人。到了清代,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聊城地区的文化特点发生了变化,这从科举取士方面就能略知一二。  关键词: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  聊城地区位于山东

2、西部,古运河畔,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西周之时就以诗书礼乐而闻名天下。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各科人才,使以鲁国为中心的齐鲁大地成为儒家学术思想传播的中心和主阵地。宋元以降,尽管江南学术文化事业十分发达,有超迈齐鲁之趋势,但由于其文化底蕴,依然光彩四射,历代文化代有传人,显示出其文化强势。经历明代到了清代,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聊城地区的文化特点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从科举取士方面就能略知一二。  清代聊城地区文武科举简况  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沿袭了明代以前各代并又有所发展。其考试程序共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

3、会试和殿试。在地方上举行的只是前两种考试。童试即地方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获取"秀才"资格的考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清朝规定,读书人凡未取得秀才身份之前称"童生"。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步骤的考试,合格者称秀才,同时入地方府、州、县学为生员。县试由知县考试,及格后续应府试。府试考官由管辖本县的知府担任,及格后再应院试。院试由朝廷派遣的"钦命提督某省学政"主持,及格后称秀才。获得秀才资格,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1  乡试又称"乡闱",属于省级考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一般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考期一律在子、

4、卯、午、酉年的八月初九至十五日,所以又称为"秋闱"。清代于寻常例试外,每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又称之为"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同时举行时,则称恩正并科。这一制度在清朝十分常见。清朝时期,山东乡试地点设在济南。在清代,参加乡试人员的资格有明确的规定:凡"国子生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尚未取得一官半职的知识分子,还有九品以下的低级政府工作人员,只要通过地方政府的推荐,认为其人"性资敦厚,文行可称",皆可以参加乡试。而出身底层的如倡、优之子或居父母丧者皆不予报考。2  清代乡试共考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日进行。三场考

5、试的内容皆有明确规定。首场试"四书"3题,"五经"各4题,士子各占1经。第二场为论1道,判5道,诏、诰、表、内科1道。第三场为经、史、时务策5道。3其中,以"四书"命题的为书义,答题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以"五经"命题的为经义,答题按规定的注疏阐述,不得自由发挥和自述己见。  1参见李桂林:《中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6页。  2《清史稿》卷一0八《选举志》,中华书局标点本。  3参见《清史稿》卷一0八《选举志》,中华书局标点本。  有清一代乡试的录取名额,依文风的高下、人口的多寡和丁赋的轻重而各有限额,同时

6、,也会因时而变,增减不一。但实际录取名额往往与之有出入,各地录取名额也不均衡。山东素称"圣人桑梓之邦,数千年文明甲于海内"。自古以来,崇学兴教之风颇盛,士子莫不争相向学,而文风亦堪称盛。终清一代山东始终是作为"科举中省"加配乡试举额,这与其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相比于江苏、浙江、江西等"科举大省",庞大的人口规模使得其乡试竞争程度往往超过其他一些省份。  据《山东通志·学校志》载,有清一代各朝山东地区乡试录取文举名额如下(表一):朝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主同治光绪合计人数643人1409人562人2007人844人1108人387人5

7、06人1178人8644人  资料来源:《山东通志》,商务印书馆影印,民国四年(排印)。  据《山东通志·学校志》载,有清一代山东地区各府州乡试录取名额如下(表二):府州济南府泰安府武定府兖州府沂州府曹州府东昌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济宁州临清州合计人数1579人343人6601人6372人456人427人413人1204人1211人1126人457人131人8644人  资料来源:《山东通志》,商务印书馆影印,民国四年(排印)。  就整个山东地区而言,从上述(表一)、(表二)可以清楚地看出,有清一代各时期录取举人名额是不一的。有多有少,多

8、寡不一。与此同时,各区域录取名额差距也很大,有多有少,多寡不一。如聊城地区所属东昌府和临清州两部分相加只不过是544人。诚然,这并非是当时所属聊城地区的全部,尚有属于兖州府和泰安府的一部分,即使是再加上一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