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43975
大小:4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7
《jzc系列搅拌机说明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JZC250300350系列混凝土搅拌机 JZC系列混凝土搅拌机系自落式双锥反转出料搅拌机,搅拌筒由齿圈传动,工作时正转搅拌,反转出料,可搅拌塑性和半干硬性混凝土,适用于一般建筑工地、道路、桥梁工程及各种混凝土构件厂。 JZC系列搅拌机是按GB9140-88《混凝土搅拌机技术条件》设计制造,结构合理,产具有生产率高,搅拌质量好、造型美观、移动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较先进的机型。型号JZC350出料容量350L进料容量560L生产率10-14m3/h搅拌提升电机Y132S-45.5KW水泵电机0.55KW-0.75KW拌筒转速14r/min骨料最大粒径60mm牵引速度10
2、-15km/h整机重量1950Kg外形尺寸2766×2140×3000mm使用说明 本机由搅拌机构、进料机构、供水系统、底盘和电气等十三个部分组成。 一、搅拌机构 搅拌机构由搅拌筒、托轮和传动系统组成。 搅拌筒是搅拌机的工作部件、搅拌筒为双锥形、筒体内焊有两对高低片,交叉布置,分别与拌筒轴线成一定夹角,搅拌筒旋转时,叶片在使物料提升下落的同时,还使物料轴向回窜动,所以搅拌运动比较强烈,搅拌35-45秒即可达到匀质混凝土。 在搅拌筒的出料锥体内部,焊有一对出料叶片,改变搅拌筒旋转方向,混凝土即由底叶片推向出料叶片并排出筒外。 搅拌筒由四个托转支承,搅拌
3、筒由电机经减速箱驱动齿圈而旋转,故在有雾、阴雨天气,仍然可靠工作。 传动系统,减速箱为二级贺柱齿轮减速,传动比为6.04248,三角皮带轮速比为2.3912,拌筒齿圈速比为7.1111,总传动比为102.7467。抖筒的正反转由电机换向实现。 二、进料机构 进料机构由上料斗、爬梯、接长轨道和落地轨道组成。 进料斗的升降及爬翻动作,由齿轮减箱的输出轴通过轴端的进料离合器和钢丝绳卷筒带动,离合器由手动操纵杆控制,料斗的上极限位置,由限位装置自动脱开离合器。 三、供水系统 供水系统由电机、水泵、调节阀和管路组成。 电机通电后水泵即可将水直接注入拌筒,并
4、通过调节阀来调节水的流量,(出厂时流量已调整合适)。搅拌所需的水量,是通过电气箱内的时间断电器直接控制水泵电机运转时间来实现的。用户可按给定的时间流量关系,选择要求供水量所需时间,并可定期校核或调整。供水处有二个起动按钮,供水时,按一下左边的一只按钮,水泵启动,到达规定的时间后,供水电路自动切断。右边的旋转式按钮旋转后,按一下左边的按钮可连续供水,拧紧分流装置螺母,接上水管,可以冲洗搅拌机外表,拆开螺母,即能恢复正常的供水状态。 四、底盘 底盘由14号槽钢焊成,下面装有轮胎两只,前面装有牵引杆供拖行使用。义盘的前部还装有前支轮一只,供停放或在平地上短距离转移用。在底
5、盘的四角装有可调高低的支腿,搅拌机工作时,将支腿撑牢,以提高机器的稳定性。汽车拖行时,需将前支轮翻上挂起,还需将支腿放在最高位置,并用插销定位,再装上弹簧,以防震动,插销脱落。 新机使用前的检查和试运转 用户在熟悉本说明书后,应对新机作详细的检查和度运转,熟悉操作方法后,方可投入生产。检查和试运转要点如下: 一、机器的安放 就位场地应平整,基础应坚实。机器就位后,放下四个支腿,支腿下可垫上木块,将插销插入合适的孔眼内,并装上保险锁簧。将机体调到水平位置,或出料口略低一点,爬梯底部落地轨道必须垫实,轮胎也需垫好,以增强机器的稳定性。
6、二、试运转前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①检查电源电压、额定电压为380V,电压波动范围为340-410V,否则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或元件的损坏。 ②检查电机和电气元件的接线是否牢固,接地线是否可靠,为确保安全,用户自行在配电板上安装漏电保安装置,然后接通电源。 ③拉出油尺寸检查减速箱润滑没是否良好,并在规定的油位,必要时进行补充和更换。 ④接通水路,必须备一只水桶,安置于水泵附近,将吸阀,水管和水泵连为一体,并将吸水阀置于水桶中。。 ⑤检查各部分联接螺栓是否紧固,特别是传动部件的连接螺栓,如有检录动应于拧紧。 三、空载试运转 ①起动搅拌电机,观察拌筒旋转
7、方向与拌筒上箭头方向是否一致,若方向相反,应改变电源接线。 ②使搅拌筒作正反旋转,两分钟一个循环,反复15分钟,查看有元冲击现象,各部位有无异常噪音,电机、减速箱、料斗升降是否正常。 ③料斗提升到上极限位置时,限位是否可靠。 四、供水系统调试 ①首先点动一下,检查水泵电机旋转方向是否正确,不对时要改变电机接线,然后抽动几次吸水管,水泵即能正常供水。 ②供水精度的复查,用户如对供水精度有怀疑可以复查。 a、预备一只木桶氢拌筒进水管相连的胶管一端卸下,放在木桶中。 b、把时间继电器拨到某一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