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40985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7
《浅析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学习型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摘要: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新型管理理论,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高校中的实际,创建学习型高校学习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在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与思潮和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屡与
2、浮躁心态的影响,给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革新以求得不断自我超越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才能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能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由此可见,运用学习者组织理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在发展和求得日益完善的客观需要,更是对大学生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内在要求。 1学习型组织理论简述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组织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最初构想来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瑞思
3、特在1965年写的论文《企业的新设计》。1990年,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掀起了组织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除彼得•圣吉外,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所说的“学习”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个人学习,二是组织学习,三是学习型组织。对个人学习而言,主要是指认知学习、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对组织学习而言,是将组织作为学习的主体看待;对学习型组织而言,则是一种管理模式。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学习并不是停留在个体学习的层面上,个体学习必须让位于组织学习,个体的学
4、习是为了不断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 根据彼得•圣吉的观点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必须基于五种技能的培养,彼得•圣吉称之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Personal•Mastery)——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Mental•Models)——用新眼睛看世界、建立共同愿景(Bui
5、ldingShared•Vision)——打造生命共同体、团体学习(TeamLearning)——激发群众智慧和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见树又见林。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也是一个开放性组织。在我国,学习型组织理论也受到了极大的认同和关注,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3要求,拉开了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序幕。随后,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南京等城市相继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同济大学提出建立学习型学校
6、。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修炼——以创新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 首先,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准确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学校的办学定位,以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为指南,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其次,不断发展和更新具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来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识大体、顾大局,团结协作、相互促进,谦虚礼让、平等尊重、学习交流、求实创新的优良品格,
7、使之成为融于社会、具有全球眼光、主动合作、乐于奉献的成功人才。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特性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来加强人格教育。再次,优化原有教育载体和教育载体创新。切实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课堂载体,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优化活动载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优化服务载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主动出击,开辟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掌握“制网权”,加强网络思想教育者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
8、教育队伍。 (2)心智修炼——找准突破口,强化服务意识。 转变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即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由领导者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