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2)

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2)

ID:14236816

大小:84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7

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2)_第1页
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2)_第2页
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2)_第3页
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2)_第4页
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www.dilifudao.com(一)与地球地图有关的计算计算类别相关原理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计算①1º经线长为111km,1º纬线长为111cosφkm〔其中ø为纬度〕;②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岭(山脊线),由分水线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二)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计算计算类别相关原理时区、区时和地

2、方时的计算①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º,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②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③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的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某地的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数差。(注:东加西减)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计算Vø=1670cosφkm/h。(其中φ为纬度)恒星日及太阳日的相关计算1太阳日比1恒星日长3分56秒。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范围的计算零时经线以东至日界线(180度经线)为地球上的“今天”,以西至日界线(

3、180度经线)为地球上的“昨天”。如果将地球分为“今天”和“昨天”,那么,“今天”所占地球的比例为180°经线的地方时/24。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90º)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º,夜半球<0º,晨昏线上为0º;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赤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则H=90º-▲φ(▲φ为两地纬度差)昼夜长短的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º。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回归周期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4、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76年。太阳直射点坐标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特征:①正午太阳高度为90º的纬线;②太阳高度最大的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中心对称点的计算地球上某点A(X,Y)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X′,Y′),X′=180°-X(与X相反的经度),Y′与Y的数值相等,处于相反的半球。京翰教育中心http://www.zgjhjy.com/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www.dilifudao.com(三)人文地理有关计算计算类别相关原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城市化水平的

5、计算城市化水平等于城市人口数除以该地区总人口数(四)其他计算计算类别相关原理气温计算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气压梯度的计算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流域径流量的计算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地震释放能量的计算震级每隔一级,能量相差30倍营养级固定能量的计算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2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典型例题1.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只要量出所求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再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一定要一致。二是通过经度或纬度差来进行

6、计算,纬度差1度的经线长约为111千米,经度差1度的纬线长约等于111千米×cosφ(φ为所求地的纬度)。【例1】(广东地理卷)下图为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1)①山脉南北绵延约()A200千米B700千米C400千米D1400千米(2)L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A50千米B100千米C300千米D500千米【解析】①山脉自南向北约延伸了6个多纬度,根据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0的两地相距约111KM可知,该山约长700千米。图中L段的距离约为4个经度差,但需注意,500N并非是一个大

7、圆,即在该纬线上经度差10的两地并非差111KM,而是111KM×Cos500,很显然Cos500京翰教育中心http://www.zgjhjy.com/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www.dilifudao.com的值介于1/2到1之间,故L段的距离约为300KM。【答案】(1)B(2)C2.相对(断崖)高度的计算断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若干条等高线的重叠处,其顶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或之上,而底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或之下,同时通过归纳得出,断崖的顶部和底部的相对高度H为:d(n-1)≤H<d(n

8、+1)(其中d为等高距,n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例2】(广东地理卷)读右图,判断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A.59米B.99米C.199米D.259米【解析】本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