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ID:14233862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7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_第1页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_第2页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_第3页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_第4页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高职生的自我认同感不强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班级中50%的学生理想中的“第一志愿”并非高职教育:一部份学生是由于高考发挥失利又不愿面对复读的不确定性而选择高职,还有些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同学虽然上了三本分数线,却碍于三本昂贵的费用不得不选择收费相对低廉的高职,个人志愿与就读学校的不符使得部份高职生难以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并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悲观失望、自卑情绪弥漫。由于高职生大多从小在学习自觉性上有所欠缺,一部份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

2、认为学习差就样样差,“高考失利”后对自己的能力全盘否定。在自我效能感低下及自我激励机制缺乏的情况下,部份高职生找不到学习目标,在进入高职没多久就产生厌学情绪,迟到早退、旷课、沉溺网络等成为家常便饭。而学业上的荒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重修、留级、退学等学业问题,又反过来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除学业压力以外,高职生比本科生承受了更大的就业压力。目前,社会上众多的用人单位依然奉行“唯学历论”,将高学历与高能力画等号,大部份招聘岗位设置以本科或研究生为起点,本科生就业形势尚且严峻,高职生的就业压力更是可想而知,这使得高职生在面对就业时增添了更多焦虑与紧张心理。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素质不

3、高  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根据调查,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大多采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混合的方式配备,而其中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占大多数的兼职教师是从行政岗位转岗而来或者直接由辅导员兼任。兼职教师一般不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相关学科背景,所学专业比较分散,专业性不强。据调查,兼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大多在五年以下,且只是参加了短期培训后就直接上岗,有些甚至还未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辅导员出于行政压力的原因,在教育中更是奉行了固有的思想教育模式,目标是“防止学生出问题”,而不是“如何让学生发展得更好”,在课堂上侧重讲心理疾病的

4、鉴定和症状,未能与大部份学生的实际需求吻合,因而,课堂效率不佳,学生反馈不强。由于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也大多无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因此在课堂上很难运用一些心理学领域较为前沿的知识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往往以做思政工作“满堂灌”的说教方法授课,学生被动学习,参与度不高,有违积极心理学提倡的让学生在课堂“积极体验”的理念。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类医学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是偏向于消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即主要定位于“发现—干预—矫正”问题学生。学校将较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假设学生是“有瑕疵”的,指导思想是首先将学生嵌套入“疾病模式”,

5、干预方式则普遍采用“测试+咨询”的模式,在学生入学之初为全体学生做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出来的“一类学生”(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由班主任、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室依次约其做定期谈话或进行心理咨询,以达到排除问题,防止问题及矫正问题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筛查的作用,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  (1)这种模式把学生看作了只会机械被动地对外界教育作出反应的物体,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被约谈的学生往往害怕被视为异类而不愿意走入咨询室;  (2)这种模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少部份同学,而忽视了大部份学

6、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3)这种模式还易使学生形成过于依赖外部力量支持的习惯,没有从学生本身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如部份同学在辅导员的说服后,勉强地进入了心理咨询室,发现咨询室可以暂时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可是回到生活中又对碰到的新问题手足无措,因而形成了碰到任何困难就去心理咨询的习惯,忽视自身心理防御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和全面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目前高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多关注学生的弱点和错误,这已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趋势,也有违“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高职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更加致力于

7、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元素。我们的教改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增加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习得性无助”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人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根据塞利格曼的研究,“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当个体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则容易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体验到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乐观是指人们对已发生事件进行解释时,对好事情作持久的、普遍的和内在的归因,对坏事情作短暂的、具体的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