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射瞄准技术发展史(1)

航天发射瞄准技术发展史(1)

ID:14213998

大小:5.40 M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6

航天发射瞄准技术发展史(1)_第1页
航天发射瞄准技术发展史(1)_第2页
航天发射瞄准技术发展史(1)_第3页
航天发射瞄准技术发展史(1)_第4页
航天发射瞄准技术发展史(1)_第5页
资源描述:

《航天发射瞄准技术发展史(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航天发射瞄准专业发展的回忆(1)1960年前昆明298厂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仿制1059火箭(光学)瞄准仪,跟随专家学习的是七机部(即航天部)一院总体设计部肖锡珙老师和杨同惠老师(后来成为肖锡珙老师的夫人)。仿制成功后专家就撤走了。当时的瞄准方式是在火箭起竖之前的水平状态下使用象限仪将火箭顶端“惯导组合”的方位基面传递到火箭尾段的瞄准基面。发射前,火箭被竖立在发射台上,光学瞄准仪(类似于经纬仪)装订射向角然后对准火箭尾段瞄准基面上临时安装的大视场平行光管,再通过转动发射台进行精确准直完成火箭瞄准。简单地说,瞄准基面的法线就是

2、火箭发射的方向,法线所在的垂面就是火箭的射面。此方法被称为“近瞄”。由于在起竖和燃料加注过程中火箭的箭体变形影响瞄准精度因此近瞄方法无法用于中远程火箭的发射瞄准。美苏两国先后出现了起竖后直接瞄准火箭顶端“惯导组合”方位基面的远距离光电瞄准仪,此方法被称为“远瞄”,实际上此时瞄准基面通常由“惯导组合”上的直角棱镜(porro棱镜)代替。1965年,一院总体部瞄准专业(组)作为地面发射设备从总体部转到十五所,和肖锡珙老师同时转来的还有刘雪山、孔祥炎和雷洪成,我则是第一个从十五所(我本来在情报资料室)调入瞄准组的。后来瞄准组不断

3、扩大,先后有刘俊兴、冯维康、付炳坤、郭万钧、郑全宝、丛喜胜、杜英乔、黄桂荣、王云江、朱鼎涛和张树平等加入。 总参测绘所与航天发射瞄准仪1963年西安总参测绘所和1001厂接受国防科委下达的为中远程火箭研制国内第一台远距离光电瞄准仪的任务,在当时这是一个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必须按时完成。详细的设计任务书由肖锡珙老师提出,任务书要求瞄准距离大于80m,光管口径130mm,具有前后左右平移进行瞄准点对心、通过望远镜对准30m远的小标杆进行基准方位引入、可完成射向角装订和光电准直、具有抗杂光干扰以及输出敏区信号和瞄准信号并且可以与

4、火箭控制系统一起实现闭环自动化瞄准等功能。肖锡珙老师还与研制组一起确定了各项精度指标的检测和调整方法并且由肖锡珙老师写成技术文件。作为备份,将原来298厂生产的近瞄光学瞄准仪改造成光学“远瞄瞄准仪”,又称为“付台”而将光电远距离瞄准仪称为“主台”。总参测绘所还为“付台”设计生产了一个高精度平移导轨。后来由于光电瞄准仪试验成功,光学“远瞄瞄准仪”即被淘汰,为此这里不再进行介绍。总参测绘所组建了以朱庚尧为组长,陈明贵为副组长以及蔡宗仁、张乾元、王成安、王德生、郎德先、郎霞玉和1001厂老工程师徐剑骨等人组成研制组,全部光机结构

5、在1001厂生产,因此在我的印象中1001厂和总参测绘所就是一个单位。研制组第一次接触火箭发射瞄准,当时除去肖锡珙老师做了有关火箭瞄准过程和技术要求以及参考了简单的国外资料之外没有什么可借鉴的,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研制组竟然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研制成功一台从原理到结构都相当复杂的光电瞄准仪(被称为一型),此时也是第一次采用直角(Porro)棱镜作为(火箭上)被瞄目标进行远距离瞄准试验,各项指标的检测都圆满通过了。任务提前完成本来是可以交付了,但是总参测绘所自己并不满意这台过于复杂,体积庞大又不便使用的一

6、型瞄准仪而自行决定并且立即开始进行彻底的改型(被称为二型)。从一型到二型的改进是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完成,这是一次绝非一般的改进而是一种重大创新!是用一个极为简单的新原理和结构代替了一个已经完成的复杂系统。由于光电瞄准仪完全没有先例而这一改进要求并非来自用户,也不可能来自用户,而完全出于研制组追求完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特别是,这“破釜沉舟”竟然也得到了总参测绘所领导的支持。他们竟然在已经成功的一型结构基础上进行更改,完全是在“自我否定”。他们把当时国内刚刚研制出来光敏电阻和半导体二极管拿来替代高压光电倍增电子管和整流二级电

7、子管。多年来我也热衷于研究一些新的原理和新的结构但是绝对不敢在国家任务压力之下进行。几十年后我曾经问过朱庚尧老师,是否后怕过?万一改型失败总参测绘所将要面临怎样的后果?朱庚尧老师说: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怕,只是那时年轻不知天高地厚。61966年6月,肖锡珙老师带我到总参测绘所学习,这也是我从十五所情报资料室转到研究室后的第一次出差第一次接触瞄准仪。记得当时测绘所是在大雁塔东边的铁路庙村,一片平房。我看到房间里摆放的为“一型瞄准仪”配套的四大箱电子管电路并且请他们讲解其复杂的电路原理和复杂的光学原理,而院子里正在调试的则是改进后

8、的“二型”配套电路,变成了一个小小箱子了,其光路结构也变得十分简单。记得平行光管的后端两侧有两个小盒子,我一直以为那是为了外观装饰和配重,后来朱庚尧老师告诉我,那是准备一旦能得到半导体三极管就将电路放在那个预留的盒子里,到那时外部电路箱就完全没有了,遗憾的是能见到半导体三极管,那是几年以后的事了。我不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