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13883
大小:557.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26
《当涂县规划展示馆布展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涂县规划展示馆布展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设计任务书第一节总论一、当涂县概况1、区位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图2-1当涂县在长三角地区中的区位中下游南岸。东邻江苏高淳县、马鞍山市博望区,南接芜湖市、宣城市,西临长江与和县隔江相望,北靠马鞍山市区。2、行政区划依据《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当涂县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马政秘[2004]3号)、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将当涂县银塘镇划归马鞍山市雨山区管辖的批复》和市政府《关于将当涂县银塘镇划归雨山区管辖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马鞍山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
2、函〔2012〕103号),当涂县稳妥有序地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通过区划调整,全县乡镇数由25个调整为11个,包括8个镇和3个乡。表2-1当涂县行政区划概览建制数量(个)名称镇8姑孰镇、黄池镇、乌溪镇、石桥镇、塘南镇、护河镇、太白镇、年陡镇乡3大陇乡、江心乡、湖阳乡3、地形地貌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的河、湖交汇地区,境内以海拔在10至20米以下的平原为主。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丘陵地区平均海拔约40米,最高点为大青山主峰,海拔371.9米。当涂县西南部是平地开阔、河渠交错的平原圩区。174、气候特征当涂县
3、地处中纬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明显、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当涂县日照季节性变化较显著,年平均日照时数21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8%,太阳年辐射总量118.4千卡/厘米2。当涂县年平均气温为16.2℃,降水量1457毫米,无霜期230天。5、历史沿革当涂历史悠久,地扼襟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衍于此。西周、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先后属越、楚,向有“吴头楚尾”之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丹阳县(今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属会稽郡。西汉
4、属丹阳郡。西晋析丹阳县分置丹阳县、于湖县。至隋开皇九年(589)徙侨置当涂县(即今南陵县),入宣城实置当涂姑孰,于是姑孰之名当涂县始定,传之至今,唐代曾先后属宣州、升州等。宋代设太平州,元改太平路,明、清置太平府,当涂属之。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当涂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4月,当涂解放。8月,撤当涂县城置当涂市,市、县同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年5月,撤市入县。当涂属皖南行署宣城地区。1952年2月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员公署。1956年10月,当涂县北境置马鞍山市。1983年7月,当涂县属马鞍山市。
5、6、社会经济l经济概况2012年,当涂县(含市示范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7亿元,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6.2亿元,增长33.9%;财政收入38.35亿元,增长3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6亿元,增长29.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亿元,增长16.7%,;实现进出口总额13490万美元,增长26.2%。l产业结构2012年,当涂县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6:71.8:17.6。第一产业增加值上升到23.5亿元,增加值不断上升的同时,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从2001年的
6、42%逐渐下降到2012年的10.6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59.1亿元,占GDP比重为71.817%,第二产业增加值飞速增长,所占GDP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并逐步稳定,且工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9.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7.6%,行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全县逐步形成二、三产业并举发展的格局。l人口与城镇化至2012年末,当涂县户籍人口约47.3万人,暂住人口约3.5万人(不含本县内部乡镇之间的人口迁移统计),城镇化水平约52%。7、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呼应
7、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依托皖江城市带和南京都市圈,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成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发展特色更加鲜明的全省首位县、全国百强县。(二)发展分目标1、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化都市型农业;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以创新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2、人民生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就业,同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8、,优化人口结构,强化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3、社会进步逐步提高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和适龄儿童入学率;加强治安管理,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4、民主法治加强政府公开透明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上网率;提高和谐社区达标率,建设和谐社会。5、生态环境17加强城镇组团之间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的保护控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清洁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