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毕业论文

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毕业论文

ID:1420622

大小:7.71 MB

页数:98页

时间:2017-11-11

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毕业论文_第1页
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毕业论文_第2页
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毕业论文_第3页
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毕业论文_第4页
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毕业论文第1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矿区概述一、交通位置夹河井田位于徐州市西北部的九里区境内,距徐州市约15公里,九里区区政府6公里、沛县65公里南有陇海铁路,东有三环路交通十分便利。井田附近已经建成投产的有义安矿、庞庄矿的煤炭除由徐矿集团的南岗铁路经陇海铁路外运,也可通过公路、水路外运,交通相当便利,交通位置如图1-1。14图1-1矿井交通位置图公路:井田东有三环路及徐沛公路干线和西部矿区公路连接成网,向北可以通过四环路与京沪高速公路相连,能够及时把生产的煤炭运出。铁路:井田南有西陇海铁路线,矿可铺设铁路专用线跟夹河

2、寨与西陇海干线接轨。矿区煤炭主要流向是南、北方向。水路:井田东侧约15km左右有京杭大运河,常年可通航50t以上驳船。二、地形、地貌14井田位于故黄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上,地势较为平坦,地面标高一般为+37.0~+43.0m,西南略低,地形坡度为0.15%。该区东南边缘沿东北方向分布有九里山、琵琶山、大小孤山,西南有霸王山,其中九里山最高,山顶绝对标高+173.2m.由于区内地势平坦,地表径流条件好,大气降水以蒸发及地表径流为主要形式排泄外,余下部分滞缓地渗入地下。三、气象、气候1、降雨量: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33.33毫m,其中6、7、8三个月为主要降

3、水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8.7%。最高降水量为1297.0毫m;最低降水量为50.6毫m,日最大降水量为273.3毫m。2、蒸发量: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48.59毫m,最高为2279毫m,最低为1457.9毫m。3、气温:本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30C,最高气温为40.60C,最低气温为-22.60C。一年最高气温在36~390C,最低气温在-9~-130C。4、风力、风向:风向随季节而转变,春季多东南风,夏季多东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多西北风。全年平均风速2.9m/s。最大风速为23.4m/s,风向为西北。5、霜雪:霜期一般在10月至次年4月,最大连

4、续积雪日数36日,积雪最大深度为247毫m,降雪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冻结深度最大达29cm。6、相对湿度:本区多年逐月平均为69.52%,7~8月最高约在76%~83%左右,3~6月最低为62%~65%,年平均最高为1952年76%,年平均最低为1988年62%。湿润系数约为0.5,故本区属半湿润区。四、矿井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情况整个矿区跨陈庄村和临黄村,本区处于故黄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上,地势较为平坦,土质较土质比较肥沃,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和大棚农作物,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较快,亩产水平逐年提高。工业水平一般。居民分布比较多,但达到

5、设计能力时需要迁移的村庄有河头和解场,其户数240户,面积13200㎡及人数1484人。除上述村庄外,还有潘场、西赵庄、大程庄对回采有所影响,根据采煤接续及时迁移受塌陷影响的村庄。矿井的生产对农田破坏大,做好赔偿工作。14五、电源与水源夹河井田建一座35/6kV变电所,其35kV双回路电源架空输电线路由柳新110kV区域变电所馈出,一回路为LGJ-95+120,长7.65km(其中LGJ-95,长6.65km;LGJ-120,长1km);另一回路LGJ-185,长10.2km,该变电所有两台变压器,型号为SFL1-16000/35,35/6kV,16000

6、kVA。本区地势较为平坦,西南略低,地形坡度为千分之一点五,地表迳流条件较好,大气降水以蒸发及地表迳流的形式排泄,余下部分滞缓地渗入地下。本区河流不发育,天然水系只有故黄河,由北西向南东横穿井田之中,与煤层及含水层露头的夹角为55~57°,因第四系中部有粘土及粘土类沉积物30~40m起到隔水作用,故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系对矿井充水无直接影响。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的勘探程度夹河井田先后由一六九煤田勘探队和徐州矿务局地质勘探队以及安徽省煤田地质物探测量队和江苏省煤田物探测量队在井田内进行过钻探和地震勘探工作。二、煤系地层特征的综述夹河井田位于徐州煤田九里山向

7、斜南翼。石炭、二叠系地层是其含煤地层,在井田内均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井田内钻孔和井巷工程揭露的含煤地层主要有石炭系的本溪组(C2)、太原组(C3)、二叠系的山西组(P11)、下石盒子组(P12)、上石盒子组(P21)、石千峰组(P22)地层,各组地层的生成层序,其沉积古地理环境和岩性特征各有差异,综合地址柱状图见图1-2-1。14141、中石炭系本溪组(C2)属浅海相沉积,假整合于奥陶系地层之上。全层厚约25m,下部为紫红色铁质页岩,为古风化壳沉积,以次与下伏地层分界,中部为灰绿色铅土页岩,中部以浅灰灰白色薄-厚灰岩为主,中夹薄灰绿色页岩或铅土页岩,以顶板

8、浅灰色灰岩或铅土页岩与上覆太原组地层分界。2、上石炭系太原组(C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