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浅谈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ID:14194271

大小:127.5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8-07-26

浅谈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_第1页
浅谈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_第2页
浅谈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_第3页
浅谈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_第4页
浅谈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保靖县雅丽中学向照清摘要:五四新文学运动宣告了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胜利,在五四运动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中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粗浅论述,尤其是对“五四”浪漫主义的个性解放意识转化为革命浪漫主义的集体理性精神,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意见,粗略地阐释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的曲折与艰难。关键词:浪漫主义 个性意识 革命浪漫主义 集体理性精神从“五四”时代开始,起源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便同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一起输入

2、中国文坛。但由于启蒙主义的社会需求所决定,现实主义以其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和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逐渐被人们认定为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性思潮,而浪漫主义的潜质与影响,则被人为地忽视。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每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总是浪漫主义以其理想主义的激情因素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魅力,激洗着沉闷而压抑的中国文坛并赋予它全新的新文学形象。仅说启蒙、反叛、个性解放等现代意识的传播而言,浪漫主义的历史功绩决不亚于现实主义。所以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浪漫主义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

3、,但同时,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因其缺乏必要的背景文化和哲学基础,缺乏独立的思想品性与明确的理想追求,一直处于一种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它总是以强烈的扩张形态向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发散浸透,并最终走向了理性主义的英雄神话,从而造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的交融性和复杂性。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运动。浪漫主义是前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使命是反封建传统,主张回归自然,以情感的放纵代替理智的思考,以个性的解放蔑视教会的权威。而现实主义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宗旨

4、是以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对工业文明持否定态度,对人性“异化”及人性丑恶现象给予无情地揭露。现实主义已不再像浪漫主义那样,对未来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它对人性全面而深刻的理性反思,为现代主义文学走向人类的精神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观目的,诚如陈独秀所断言的那样,是告别中国文学的古典主义时代,开启它现实主义时代。可事实上,这种转型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由于中国社会缺乏工业文明的背景文化,没有经过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彻底的洗礼,现实主义运动的展开,就不可能是以人性自省的社会批判为己

5、任,而只能是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来满足启蒙主义的客观要求。中西方现实主义运动的巨大差异,无疑为浪漫主义的同时介入,提供了生存发展的良好机遇。换句话说,“五四”新文学的人文主义启蒙精神,更适合于浪漫主义运动的发育成长,所以梁实秋认为,“五四时代的新文学运动,到处弥漫着抒情主义”的气氛,“无论是散文,或是韵文,无论其为记述,或是描写,到处情感横溢”①,故其浪漫主义的成分要远大于现实主义的成分。梁实秋的见解不无道理。其实包括鲁迅与“文学研究会”在内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都明

6、显注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因素。郁达夫把这种现象称作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更加上一层浪漫主义的新味和殉情主义的情调。”②如谢冰心、许地山、王统照、黄庐隐等人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公认;鲁迅的许多小说如《故乡》、《祝福》、《伤逝》等以及他的杂文和散文诗所表现出的某些浪漫主义特征,也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正是浪漫主义的积极参与,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后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模式。浪漫主义在其对革命文学的参与过程中,将自身理论主张的某

7、些可以转化的部分,直接用到革命文学的指导理论体系,从而使浪漫主义通过革命文学的中介,对“五四”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进行了全面的修正。这就形成了革命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在其自身发展的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一个消褪西方影响、逐渐回归传统的过程。早期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家,如蒋光慈、殷夫等到人,他们都是沐浴着“五四”新文学阳光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也是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崇拜者,尤其是那些带着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更使他们钟情不已。蒋光慈的诗集《哀中国》与殷夫的“红色鼓动诗”,其表现出来的激昂飞

8、越的情绪、反抗叛逆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理想和主观抒情的格调,我们既可以从中发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别是海涅作品的风采,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于郭沫若浪漫主义精神的承袭。这充分说明,早期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除了抒情主体由个性意识转换为群体意识之外,其它方面诸如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等,均与“五四”浪漫主义的西化模式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就连那些“革命”加“恋爱”式的浪漫主义小说(如胡也频、洪灵菲、华汉等人的作品),只要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它们的感伤缠绵情调,实际上也与郁达夫的感伤浪漫主义小说有着某种精神上的沟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