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85076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6
《谈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投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投入 [摘要]这是一篇读后感。基于对《教育社会心理学》一书有关“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观点的不完全赞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投入”是教师课堂情感投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这种情感类比为“爱情”,将教师对教材的情感性处理过程类比为爱情过程:‘谈’教材,‘恋’教材,‘爱’教材,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例证。 [关键词]情感投入“谈”教材“恋”教材“爱”教材 由石俊杰主编的《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探讨与专题研究》(2003年河北大学出版社)的第二章第二节的标题为“教师的情感投入”,书中认为,教师在课
2、堂中的情感投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责任感。二是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三是与学生间的友好信赖关系。笔者认为,此观点不够全面,对“教学情感”的理解比较片面。依笔者的拙见,“对学生的责任感”和“与学生间的友好信赖关系”可归纳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是教师自身对教学工作的情感表现,书中忽略了教师对教材的情感。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也往往不被教师与相关部门重视。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体现的教学内容而展开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是应该贯穿于教学三要素—教师,教
3、材和学生的全部的,而非仅如该书所概述的这样只见人(教师,学生)有情,不见物(教材)有意。笔者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真情。二是对教学的热情。三是对教材的“爱情”。因为有真情,所以才会对学生深切关注,热切期盼;因为有热情,所以才爱岗敬业,自励励人。本文拟着重从英语学科的角度谈谈教师对教材的情感投入。 二、英语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爱情” 1.英语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也证明,在教学中对学生发生影
4、响的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它是教师和学生连接的“接口”,是教师与学生知、情交流的桥梁,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载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教学科和内容的情感,会不知不觉地流露给学生,影响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4试想一下:当待授的教学内容没有深入教师内心,没能触动教师内在情感,教师自身对其感觉泛泛,缺乏共鸣与好感,即使对学生充满了爱,对教学激情似火,但在展现、诠释教学内容过程中却难免会陷于单调乏味,缺乏情趣,学生所能感知到的不外乎是“华丽外表下的苍白,
5、光芒四射里的‘灯下黑’”。尤其是高职教学,教师没有像基础教育那样的升学压力,学生也缺乏重点高校学生那样的自觉钻研精神,那么,合格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的实用性知识技能又从哪里来呢?诚如赞可夫所指出的那样:“要以知识本身(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法使教学内容具有感情色彩,使其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 具体到英语教学,我们知道,任何一位一般意义上合格的英语老师,都能将教学内容按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传授给学生。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的传授与多数学生的接受很难同步,更别说主动应用英语了。将其责任全部归咎于教师是不合理的。毕竟,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总体现状
6、是不够理想的,基础薄弱、动力不足、学习品质与策略欠佳,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有颇为痛苦的英语学习经历。要想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再次由衷地接纳、喜欢英语,是个难之又难的课题。对此,笔者以为除了增加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艺术性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将教学中的情感源点—教师自身的情感、教师对教材的情感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引发—这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在知情交融中优化学习过程,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2.语言类教材内容是“含情”的 教材内容是“含情”的,尤其是语言类教学教材,其魅力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程度。高职英语坚持“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尽管
7、教材版本不一,但其共同之处却是:选材广泛,注重所选材料的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可思性、和语言的规范性,侧重语言的实践性。以盛跃东主编的《当代高职高专英语》第二册为例,所选材料的作者或直抒胸臆(如Unit1的两篇材料—“爱的考验”与“空中爱情”,作者以超美的语言魅力、戏剧性的情节安排等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对待真情的态度等”,材料本身充满“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等);或蓄情待发(如Unit2-TextB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在作者对中、德、美三国有关教育方面的客观而简洁的介绍中,读者却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或客观铺叙似“无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