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78801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6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改革规律原则策略 [论文摘要]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和中心环节,是学校教育实践的轴心,因此课程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不足,试从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应遵循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就业价值取向原则以及改革策略构思进行探讨。课程是学校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和中心环节,学校的一切教育实践都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因此,课程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高职高专要为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主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有目的的变革,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顺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不足1.课程缺乏特色。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高专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办成“浓缩型的本科”,表现在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不恰当地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缺乏高职高专自身课程的特色。课程陈旧、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己严重地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z、服务功能不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各产业的内涵、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需要。我区高职高专多数专业是为三产培养人才的,而实际上,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难以吻合。3.就业压力增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毕业生分配己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取代,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低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职高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给高职高专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方1、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培养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职高专作为职业教育有其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它决定了职业教育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其必然的逻辑要求即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基本途径。这就是说,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必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改革的核心和方向。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要打破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利用社会丰富的教学资源,使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去。2.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就业价值趋向原则。人才培养要求是围绕培养目标提出的,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其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存在着两种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一种是传统的“象牙塔”式的价值取向,注重学术性知识的传授,办学是封闭的,教学体系是学科型的;另一种是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实际可用的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办学是开放的,其教学体系是技术型的。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层次和特征决定了应以后者为价值取向,即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因此,课程改革应坚持两个原则:3 (1)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就业价值为导向的原则。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家庭、学生的切实利益以及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可有力地促进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达到课程调整的动态性,实现产学互动,学校与社会的同步发展。(2)课程改革过程必须坚持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原则。高职高专基本上实行的是“订单”式的培养,与“来样加工”类似,职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越短越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三、高职高专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改革的基本内容(一)优化课程体系1.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2.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和立体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主张模块化结构,它能更好地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充。基本设计思路为:对某一专门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形成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专业十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的,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体现就业方向特征的。整个课程结构因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还能发挥模块化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的优势,满足课程动态调整的需要,保持课程的生命力,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还主张课程结构的立体化,基本设计思路为:对课程体系进行二维横向设置和三维纵向构建,形成两个横向模块和三个纵向模块。两个横向模块为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前者由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课程组成,后者由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就业方向性课程组成;三个纵向模块分别指个人知识能力素质层次由低向高的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特长模块;“2x3”的立体式结构,形成了以知识模块课程、能力模块课程、素质模块课程相互配合、互为渗透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1.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以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来确定课程目标的定位。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使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打下良好基石出。2.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首先,把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反映为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其次,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3 为度;再次,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使高职高专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注重精品课程的示范化建设学校特色的支柱是课程,有课程具有特色,成为精品,业才会有生命力,学校才会有持续发展的活力。精品课程的创建主要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在学科体系内建立精品课程;二是在不同知识模块内建立精品课程;三是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综合示范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但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其示范性、共享性也帮助提高课程质量和优质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四)创新教学模式,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教学模式创新是实现课程教学良好性的重要途径。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无疑是一条实行“零距离”上岗、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捷径。把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结合到课程教学中,做到“教、学、做”合一。一项工作完成了,学生对这项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就具备了。这种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是模拟形态,也可以是真实形态,它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学到真本领,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五)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1.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多功能性、仿真性、开放性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就可通过模拟训练的手段掌握专业技能。在校外,加强校企联系与合作,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岗位的锻炼机会。2.实践教学环节实行“课程化”建设和管理。实践教学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块。课内实践,主要是指让学生消化某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而进行的同步实验教学;课外实践则是为培养学生专项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按照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和管理,方能体现能力教育的针对性,保证实践教学质且1。(六)构建课程改革保障体系1.发挥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2.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职业课程的实施,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3.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学督导机构,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把就业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课程改革来增加受教育者的就业祛码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受教育者的就业价值,这是符合高职高专的办学规律和办学方向的。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课程改革的措施、方法也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进行改变、充实、完善。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