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禅》之定脉部位、六部分候

《三指禅》之定脉部位、六部分候

ID:14167770

大小:10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6

《三指禅》之定脉部位、六部分候_第1页
《三指禅》之定脉部位、六部分候_第2页
《三指禅》之定脉部位、六部分候_第3页
《三指禅》之定脉部位、六部分候_第4页
《三指禅》之定脉部位、六部分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指禅》之定脉部位、六部分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指禅之定脉部位、寸关尺解、六部脉解今天的传统脉学之《三指禅》,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下卷一的定脉部位、尺关寸解和六部脉解这三部分。今天讲的内容属于比较基础的,在这里就跟大家一起回顾、学习一下,希望广大脉学初学者、爱好者能从这里开始自己的传统脉学之旅。希望广大脉学初学者、爱好者能从这里开始自己的传统脉学之旅。脉诊,到底诊的什么部位呢?老百姓都知道,去医院看病,一说诊脉,都会伸出手来让医生把脉,这种现在被普遍应用的脉诊法就是寸口诊法。而《三指禅》这本书中也主要是介绍的这种诊法。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寸口诊

2、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大体了解了寸口的部位我们言归正传,一起学习一下三指禅之定脉部位这一解定脉部位原文:晦庵朱子跋郭长阳医书云∶“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惟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篇,则亦非凭空结撰也。故郭公此书,备载其悟,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

3、指之法以释之。晦庵朱子: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丁德用:宋·济阳人(今属山东),宋代针灸家,曾与石藏用合绘经穴图。以杨玄操所注《难经》有失大义,览者难明,故为之补正,并就隐奥者绘为图,撰《难经补注》(一名《补注难经》)五卷。对经脉流注、奇经八脉、用针补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另著《伤寒慈济集》三卷,惜均已失传。这部分我的理解是:南宋朱熹跋郭长阳医书中说:“我曾经说古人对于脉象,他们所诊的方法并不只有一种方法,可是当今所通行的脉诊方法,只以寸、关、尺之法最为重要,并且这种理论详细

4、记载在《难经》的首篇,所以这也并不是凭空撰述的。所以郭公此书完全承载了对《难经》的感悟,而且并采取了丁德用的“密排三指”之法用来解释。《难经》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寸口脉为经脉主要的大会,是手太阴经的

5、动脉。人呼气一次脉气行三寸,吸气一次脉气行三寸,一次呼吸过程,脉气共行六寸。人在一昼夜中,大概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脉气运行周流于全身五十回,漏水计时一百刻。营卫白昼运行二十五回,黑夜也运行二十五回,合为一周。运行五十回之后,又重新会合于手太阴。寸口是与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相互流注循环的,所以脉法选取了寸口部位。夫《难经》蔓乎尚已,至于丁德用之法则,余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为定论也。盖尝考经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关而前却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

6、识也。《难经》已经影响到了现在,对于丁德用的脉诊之法,我个人认为,诊者的手指有肥瘦之分,病人的胳膊有长短之分,从这方面来看,或许不能这么下定论。我曾经研究经典所分的寸关尺,全都是自关来分。那么这个所谓的“关”必有一个定处,或者说像鱼际、尺泽那样可以从外见到并且认识。然考诸书,皆无的论,惟《千金方》内,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相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韵语,其词浅陋,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尺寸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

7、旨。余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于此,以俟明者而折衷焉。”可是研究了很多说,全都没有明确论述,只有在《千金方》中,认为寸口这个地方,有一个高起的骨头,而关部尺部依此而定,书中说的寸关尺的部位等,与经文差不多,只有民间所传的《脉诀》一书说的比较浅陋,并不是王叔和书中的意思,我并不精通于此,不能给他纠正,姑且先这样,等明白的人自己判断。按《内经》十八卷,即三坟古书,既未经孔子删定,复未经朱子集注,医喙争鸣,互相排诋,分门别户,莫知适从。独指高骨为关,以定尺寸,得朱子之跋,而脉之部位始得其准。按照《

8、内经》十八卷,也就是上古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既没有经过孔子删定,也没有经过朱熹批注,医家相互争辩,互相排斥诋毁,分门立派,无所适从。唯独以高骨为关,用来定尺寸,得到朱熹的评论,这样诊脉的部位才开始得到统一。这部分主要是讲了在朱熹评论之前,关于寸关尺的定位,历代医家之间也有很大的争议,直到他评论之后,定脉于寸关尺才得到统一。那么这个寸关尺到底是怎么划分的?到底是有多长呢?这就是《三指禅》寸关尺解中要讨论的内容了尺关寸解原文: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脉浮九分),而寸以名;从关至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