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4087
大小:128.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7-11-11
《第九节 士大夫精神与庶民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九章士大夫精神與庶民文化 第一節士人從政的抱負 教學目標單元目標具體目標1.說明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轉變1-1了解科舉制度轉變為政府選拔人才主要管道的情形1-2了解科舉制度由考用分途走向考用合一的情形1-3了解科舉制度由科目繁多、錄取人數少轉變為科目少、錄取人數多的情形1-4了解科舉制度對社會造成的影響2.說明宋代的士人精神2-1了解宋代重文輕武的情形2-2了解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形成背景3.說明北宋慶曆改革與熙寧變法的情形3-1了解慶曆改革與熙寧變法的原因3-2知道慶曆改革與熙寧變法的改革政策3-3了解新舊黨爭引發的原因及影響4.說明異族
2、統治下的士大夫4-1了解異族統治下的士大夫仕與隱的選擇4-2知道宋與遼、金、元的關係5.說明元代的士人地位5-1知道遼的兩元政治及對金、元統治方式的影響5-2知道元將人民分為四個族群的統治方法5-3了解元代的士人地位5-4了解元代的科考情形6.說明明代統治下的士大夫6-1知道明代統治者對士大夫的摧辱及其對政治的影響6-2了解明末士大夫氣節的代表——東林書院的精神7.說明科舉的弊端7-1了解政府只顧選拔人才而忽視教育的情形7-2了解元代考試標準本及明代八股文對士人思想的箝制 第一段課文引導自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以來,這項取才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末
3、。在隋唐時,科舉尚未全面受到重視,直到宋代,科舉才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主要辦法,而士人也必須通過科考才能取得社會地位。唐與宋的科舉制度在方法上已經過了一些轉變,老師可分別說明唐與宋的科舉方法產生了那些變化,並說明這些轉變對宋代造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影響。 公卷、行卷:所謂行卷即是舉子在考試前,將自己平時所作的詩文擇其佳者彙集成冊,投獻給當時的名公巨卿、社會賢達,求其賞識,製造聲譽,向主考官推薦。往往投獻一次不夠,還要投二次、三次,稱為「溫卷」。還有舉子直接向主管考試的尚書省禮部投卷,稱為「省卷」,又稱「公卷」,供
4、知貢舉官參考。唐代科考的請託情形唐代科舉錄取人數有限,進士科尤其少,因進士科特重詩賦,應試的士子往往將自己的作品裱成一卷,在京師遍謁名人,希望得到他們的讚賞,因而獲取功名。1.成功之例:白居易初到京師應舉時,曾向著名人士行卷,詩人顧況看到白居的姓名後開玩笑的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帶有輕視之意,可是當他打開行卷第一篇〈賦得古草原送別〉,讀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讚賞的說:「有句如此,居天下有何難!」立即向考官推薦,到處為白居易說情。2.失敗之例: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中,感嘆自己向權貴行卷「召扣富兒門,暮隨肥
5、關於唐代的科舉制度可參考第七章備課講義之補充。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受盡屈辱仍一無所獲的情形。而李白也因不肯向權貴行卷而終身不應舉。 宋代科舉制的內容1.貢舉(1)時間:初無定時,至宋英宗時訂定為三年一次。(2)考試內容:分進士、明經、明法等科,各按其考試內容,分有筆試及口試。其中以進士科得人最盛,所考內容以詩賦、策略、帖經、墨義為主。(3)士子經過州縣試,及格者稱為生員或秀才,再參加禮部主持的省試,及格者稱為舉人,可參加殿試,殿試由皇帝升殿考試,決定名次。(4)授官辦法:分三甲授官,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
6、士出身。考生於殿試後即可任官,不須再經吏部考試。2.制舉(1)目的:由天子下詔,徵求有德行異才之士。(2)時間: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不定期限。(3)考試內容:宋太祖時設有三科,到仁宗時增至十科。(4)考試程序:考生不必經地方保送,可自由應詔對策,取錄後馬上授官。 糊名、彌封:糊名是指糊住舉人試卷前面的名字、鄉貫等項,彌封則是在考生交卷之後,普遍密封卷首,或臨時截去卷首,將試卷編號。彌封與糊名皆在防止世族利用特權,在發榜前知道錄取與否,並防止考官從卷中作手腳。宋代科舉的特色1.考用合一:宋代士子在省試中舉後,再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所
7、有入選者不須經過吏部考核,即可授官。2.廢公卷制:宋代科舉廢除了唐代的公卷制度,禁止權門請託,只以考生的考試成績作為錄取的標準。3.調動主考:宋代試的主考官,均屬臨時差遣,受命後即赴貢院,以防徇私,名為鎖院。4.閱卷嚴正:宋代對考生的試卷,採用了糊名、謄錄的制度。謄錄:將試卷編號,再將卷子送交謄錄官,由謄錄官按照原文謄錄,並經校對官校對無誤之後,再標上同樣的編號,送考官評閱。因為考官既看不到考生姓名、鄉貫,也看不到真實筆跡,想要作弊就很困難。 宋代科舉制的影響1.宋代採用多種辦法來杜絕考官徇私,並廢除唐代的公卷制,免去考官與考生的從屬關
8、係;遠較唐代的科舉公正,能全面開放仕途。2.宋代重文輕武,不斷放寬取士的名額,雖然造成人才湧現,但久之亦造成冗官充斥,虛耗了國帑。3.宋代士子獲選後即授官,官吏往往缺乏從政經驗,長於理論而拙於實踐,令行政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