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23214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6
《基于3r原则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3R原则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对我国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现状做了一个分析,然后从源头消减(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三个角度出发构建我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经济;源头消减(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对策研究已经迫在眉睫。2008年出台的《循环
2、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里提到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就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3R原则应用到建筑垃圾的整个生产循环周期,就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还可以保持建筑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现状及问题探析 1、建筑垃圾产生途径 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根据产生源头不同,建筑垃圾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是由砖、石头、旧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灰
3、浆、钢铁、废铁塑料、玻璃、纺织品、橡胶和沥青等构成的。 根据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性质来看,上述建筑垃圾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型、再利用型和不可再利用型三种。直接利用型,主要是指从垃圾中清理出来并且可直接重复使用的砖、石头、木料等;再利用型也就是转化利用,将剩余的钢筋头、铁丝、碎砖石头等转化为其他用途;不可利用型就是指油漆、碎玻璃、橡胶、石膏等必须经过垃圾资源化企业进行技术处理和再加工。 2、我国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处理现状 (1)我国建筑垃圾的初级利用是渣土碎石的工程回填和绿化回填,问题是开工以后填埋的建筑垃圾再利用就非常
4、困难了。 利用拆除工程中产生的砖、石、混凝土等废料代替塘渣,来进行场地和基地处理是比较通常的做法。比起传统的使用土石来说,渣土碎石的回填既解决了拆除、改建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又可以节省了作为塘渣使用的土石。可是问题在于,这些填埋掉的建筑垃圾在工程正式开工后,会被再度清除,并且因其与工地的泥土混合在一起,所以只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而这样产生的建筑垃圾就没有再利用的机会了。 (2)我国建筑垃圾的中级利用是利用回收废弃混凝土制作墙体材料和集料,问题是上述建筑垃圾再利用商品的市场接受度不高。 2002年上海成立了国内最大
5、的建筑垃圾制砖厂,利用建筑垃圾制造新型墙材。浙江省的杭州富丽华建材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利用废渣、废料生产新型墙材的环保节能型企业。问题是与传统墙材相比,新型墙材的制作成本并不低,导致推广制作方面可行性降低。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新型砌墙材料在强度变化规律性、耐久性等某些物理和力学指标上还是略逊于传统的建筑材料,因此,它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将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碎块回收粉碎以后,作为混凝土骨料,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的楼地面和混凝土的垫层。这个在新建筑产品的施工过程中再利用率颇高,问题是缺乏对建
6、筑垃圾的进一步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级、清洗、堆存,该骨料收集和制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机械设备、技术和工艺,不是每个工地都拥有的。 (3)相对高级的建筑垃圾再利用是诸如河北的公专新业科技服务总公司研究开发的“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利用碎砖石、废钢渣、碎石等填料经过重锤夯扩后制作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同时配套减振、隔振技术,可以扩大桩端的面积,挤密地基。 (4)相比较拆除工程,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状况相对比较好,尤其是框架结构阶段的工程。根据调研,在建筑过程的框架
7、阶段中产生的可以废物回收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是很高的。 “单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许多最经济和最有利可图的回收方法已经被仔细挑选过了”。问题在于:不能回收、筛选的砖、石、混凝土混合物,以及旧模板、废塑料、碎玻璃,油漆零料等建筑垃圾究竟如何处理?目前,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还仅仅是简单的未加处理的填埋。 二、基于3R原则的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 基于上述对我国建筑垃圾产生和循环利用现状的分析,我们从3R原则出发,来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和问题对策。 1、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 图1中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
8、2、减量化(Reduce)建筑垃圾源头消减策略 减量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实施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设定建筑垃圾排污权的总量控制和建立建筑垃圾排污权的交易机制、完善相关法制法规的配套。 首先,需要对建筑产品采取全周期过程的管理模式,改变以往的建筑材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直线型模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