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18188
大小:101.89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26
《植物免疫学考试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1植物免疫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植物免疫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方法的科学。它是植物病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研究内容:(1)植物的抗病性(2)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免疫学是研究病原物的致病性,植物的抗病性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2植物免疫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植物免疫学是以有关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基础学科: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2)相关新兴学科的发展使植物免疫学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关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
2、于植物病理学等。4学习与研究植物免疫学的重要性:防治植物病害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策略,而应用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第二章植物的抗病性第一、二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被动抗病性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Ø抗病性:植物体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害作用的可遗传特性。Ø广义的抗病性:是指植物一切与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有关的一类特性。Ø狭义的抗病性:仅指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扩展和繁殖的性状。植物抗病性的特点:1.抗病性的产生和发展,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2.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3.植物抗病性是植
3、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病原互作性质、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4.人类生产活动的需求和基础科学的发展,始终推动着植物抗病性研究。二植物的被动抗病性被动抗病性:植物固有性状所确定的抗病性。被动抗病性还可根据抗病因素的性质划分为:物理抗病性;化学抗病性两类。(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植物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菌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1植物体表的形态和结构蜡质层与角质层形态(抗侵入);钙化作用(表皮层细胞壁);硅化作用(表皮层细胞壁);自然孔口的特点(气孔、皮孔、水孔、蜜腺)2木栓化组织木栓化组织的细胞壁和
4、细胞间隙充满了木栓质。木栓质是多种高分子量酸类构成的复杂混合物。木栓细胞构成了抵抗病原物侵入的屏障。不仅如此,病原物侵染也能诱导木栓化作用,成为植物主动的抗扩展因素。周皮凯氏带3木质化组织木质素为苯丙烷衍生物的聚合物,是最重要的细胞壁成分之一,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都可能积累木质素,从而阻止病原物的扩展。4其它物理抗病因素纤维素细胞壁对一些穿透力弱的病原真菌也可以成为限制其侵染和定殖的物理屏障。木本植物组织中常有胶质、树脂、单宁类似物质产生和沉积,也有阻滞某些病原菌扩展的作用。导管的组织结构特点可能成为植物对维管束病害的抗病因素。(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1天然抗菌物质为了与病原菌
5、侵染所诱导的植物保护素相区分,VanEtten等(1994)将这类物质称为植物先天抗菌素。特点:(a)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组织专化性。倾向于集中在植物器官的外层细胞,多在液胞和细胞器内。(b)多数对植物也有毒害。通常在植物体内形成不具活性的糖苷,需要时,在植物活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c)多具有广谱抗菌活性。(d)为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种类:(a)酚类物质:许多酚类物质都具有抗菌作用,既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也可抑制病原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b)皂角苷:皂角苷是三萜类或甾类(类固醇)与糖基结合而形成的,在健康植物体内含量相对较高,抗菌活性较强,与植物抗
6、病性有较密切的关系。(c)不饱和内酯:不饱和内酯对植物和微生物都有毒害作用,在植物体内以葡糖苷形式存在,受到伤害或病原菌侵染后,由b-糖苷酶的作用而释放出来。(d)有机硫化物2植物溢泌物质植物根部和叶部能溢泌出多种物质,诸如酚类物质、氰化物、有机酸、氨基酸等,其中有些对微生物有毒性。3植物的营养成分Ø植物组织中某些为病原物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含量较少,可能成为抗扩展的因素。“高糖病害”:锈病,霜霉病;苹果纶雯病“低糖病害”:马铃薯和番茄早疫病Ø植物体内氮、磷、钾的含量与配比与抗病性也有密切关系。4植物体其它抗病物质:a.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可降解病原真菌细胞壁的葡聚糖和几丁质成分,因而
7、与植物体内病原菌的菌丝分解有关。b.凝集素c.酶抑制物质: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细菌能分泌一系列水解酶,渗入寄主组织,分解植物大分子物质,当这类水解酶被抑制,就可能延缓或阻止病程发展。d.胆碱第三节植物的主动抗病性植物的主动抗病性是病原物侵染所诱发的抗病性。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一、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1细胞壁组成和结构的改变(1).木质化作用是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不同部位产生和积累木质素的过程。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不能分解木质素,木质化能抵抗真菌酶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