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094003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26
《试论英语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偏重问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英语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偏重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偏重问题代写论文 长期以来,由于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模式的“大一统”和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英语必须过级的“一刀齐”,使得英语教学在高职基础理论教学中占有的比例偏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英语的地位更是扶摇直上,以至于开课量过大的必修英语教学挤掉了部分本该开设的专业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母语教学“地盘缩小” 在学制仅三年的高职教学中,
2、无论什么专业,英语必修课都开一年半到两年,而大学语文却一堂不开。因为,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教育的职业应用性,迄今为止,横在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必过的关隘似是英语过级问题,而不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过级问题。这就必然导致高职教学中,出现了英语教学内容不切实际的偏重,而母语——汉语教学内容“地盘缩小”的“一头沉”现象,以致造成了诸多英语过了A级的高职生在择业面试中不能清楚、准确地介绍自我,甚至一封自荐书中也错字连篇,病句百出。由大学生滥用词语引发的民众对汉语水平滑坡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难怪有学者说
3、:“再如此下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将逐渐失落。” 二、英语教学比例偏大,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面对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结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适应工作转移或岗位转换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面向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变化,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必然决定了实践性这一高职教育的突出特性及应用性这一高职教育的本
4、质属性,也必然决定了高职教学中基础理论教学应以“适度”为准则,以保证专业理论教学的“够用”,英语教学也应如此。但是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课超过了“适度”标准,而专业理论课却达不到“够用”标准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英语教学盲目偏重,占用了大量的学时,使得学生真正应大量掌握的具有实践、实际、实用意义的专业理论课学时被挤,难以达到“够用”要求,使得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况且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以二年制为主”和
5、“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这一缩短学制的大政策和专业实训权重的硬指标,更向今后高职教育教学提出了如何处理好英语教学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严峻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敢字当头,改革为先,根据高职教育应用性的特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就专业特点和英语与职业链接的必然程度适度安排英语课学时和决定是否定性为必修课,要尽可能地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要尽可能地在适度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保证专业理论的“够用”和实践教学的“足够”,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保证高职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6、 三、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是职业资格认证向外语“看齐”的必然结果 不可否认,在与国际就业准入资格认证体系接轨后的今天,职业资格证书对求职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强制性作用的反弹,要求学生在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的同时,还要考取相应的英语(包括其他外语)等级证书,从而引发了高职教育也必须向英语“看齐”这样的必然结果。这种无视应用性原则的结果无疑成了影响科学构建不同专业高职课程体系的桎梏。这就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处于教育的两难境地:一是为学生未来统一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资格升级的需要必须开设
7、较多的英语课程;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复杂的职业技术技能结构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工艺和材料都需要加大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英语课时的挤压而无法加大。这种两难的矛盾如得不到解决,结果必定是牺牲了人才质量,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好上述矛盾,就必须实现职业资格鉴定与高职教育教学一体化。这就要求职业资格鉴定主管部门不仅要从宏观上控制职业资格鉴定的普遍性标准,更应针对职业岗位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专业性质确定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尤其对于那些外语能力要求不高,甚至与外语基本没有关系的专业
8、在职业鉴定中不再强调外语过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部门必须携手同心,由向“英语”看齐,转为向行业、向职业、向岗位、向市场“看齐”。 综上所述,为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高职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鲜明特色,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正视目前高职教学中英语课程盲目偏重引发的学生专业实力不足的弊端,消除“跟风”心理,合理构建课程体系。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