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doc

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doc

ID:14081564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5

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doc_第1页
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doc_第2页
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doc_第3页
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 摘 要:责任行为是道德行为教育代写论文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一种需要自我动机和自我导向的道德行为,而不是依靠外部监督与奖惩而被动遵从规则的结果、道德情绪(移情、内疚和羞愧等)与社会认知能力(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做出积极道德推理、按道德推理做出行为决策、按道德信念与意向行事等)在责任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责任行为;道德情绪;社会认知    一、儿童责任行为的发展    1.责任行为的界定  所谓“责任”,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对正义、权利、他人福利等问题做决策以及按决策行事的能力。责任行为则是这一能力的具体表现和物质载体,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

2、部分。责任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需要自我动机和自我导向的主动的道德行为,而不是依靠外部监督与奖惩从而被动遵从规则的结果。道德情绪和社会认知在责任行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与个体的环境相互影响。    2.与责任行为有关的道德情绪  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提出,在责任行为的产生中,情绪起着和社会认知相同的重要作用。它们常常会唤起儿童的道德反省、道德判断或直接行动。而所谓的“道德情绪”,是情绪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意图及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包括:移情(empathy)、内疚(guilt)、羞愧(shame)、骄傲(pide)、共情(sy

3、mpathy)、尴尬(embarrassment)等。换句话说,道德情绪就是能够驱动道德行为,影响个体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形成的相关情绪。这些道德情绪有利于培养和促进儿童在他人需要、决策和行为对他人影响等方面的敏感性,还能够促进正确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问的联结。在激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控制反社会行为方面,移情、内疚和羞愧三种道德情绪最受人关注。于是,在道德和社会性责任行为研究方面,移情、内疚和羞愧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1)移情  Eisenberg(2000)将移情定义为“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并做出与他人相同或相近的情绪反应的能力”。Hoffman(2000)提出,移情是需要一种或更

4、多情绪及认知过程的情感反应。移情由与他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相似的情绪体验或适合于该情境的情绪所组成,例如目击受害人的哭泣和悲痛时会感到愤怒。移情还会导致同情或忧郁。  移情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并抑制反社会行为,它与责任行为的社会认知成分存在着相互影响。Cohen(1996)的研究指出,存在问题行为的儿童通常很难再认他人的情绪线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移情水平较低。  (2)内疚  内疚是儿童在违反个人道德标准和将侵害的责任归结为自身之后体验到的情绪。儿童在因伤害他人而责备自己时最容易产生内疚,但是当他们相信自身本来能够避免他人的痛苦时也会产生内疚。4  内疚是如何驱动责任行为的呢?近些年

5、来心理学家们对两种类型的内疚作了大量研究。一方面是对移情性内疚(empathy—relatedguilt)的研究。Williams(1998)和Chapnm等(1987)的研究显示,容易内疚的儿童会更多地帮助别人,也更可能被同学们视为具有同情心、考虑周到、诚实正直和值得信赖。Booker等(2001)的研究表明,在违法的年轻人中,冲动行为是与低水平的内疚体验直接联系的。Bom等(1997)的研究表明,内疚体验的增加量与犯罪行为的减少成正相关。另一方面是对畏惧性内疚(fear—relatedguilt)的研究,这种内疚是以对自身负性后果的考虑为基础的情绪体验。Hoffman(2000

6、)认为,移情性内疚比畏惧性内疚更加适应社会机能作用,更能够推动儿童通过忏悔、道歉或赔偿等方式来放弃、补救或改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3.羞愧  羞愧,是由与自我相关的令人厌恶的事件所引发的一种沮丧的、负性的、无助的情绪。羞愧通常被作为内疚的同义词,但大多数心理学家仍主张将二者区分开来。它们有相似之处——都是负性情绪,与一定的负性自我评价相关联,都有低头、目光回避等行为表现;但羞愧比内疚更加强烈和痛苦。当儿童认识到他们的行为违反了道德、自我标准或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时,他们的情绪体验就是羞愧,如果这种体验经常重复出现,就会导致悲伤、绝望和沮丧。与内疚相反,羞愧的核心不在于他人所经历的情

7、绪伤害,而在于他人对个人的消极看法。Tanguey(1996)的研究表明,当反对某人的特定行为时,羞愧更集中于个人的自我贬值。  许多研究都证明了羞愧对责任行为的驱动作用。例如,Izard的研究表明,儿童不会通过补偿性行为来减轻负性情绪,他们通过反复体验羞愧从而最终认识到,只有强化个人努力才能使自己在将来不再体验到羞愧。羞愧还能激发营造积极的社会交互影响所必需的社会遵从,大多数儿童都会出于对羞愧的预期而控制可能受到谴责的行为。羞愧或对羞愧的预期能够激发个体去习得强化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