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

ID:14050128

大小:17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5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平邑一中李明启2012.10.12【内容分析】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内力、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形态。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应以“公民必备和有用”为标准,力求突出人地关系主线,除了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等)外,要特别强调“怎么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当地典型地貌的成因分析等)。【教学设想】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地对人影响”的角度,阐明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从“人

2、对地影响”的角度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地质构造的规律,更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地质构造在找水、找矿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获得“有用地理”的情感体验。2.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背景和案例。尝试把内力作用过程转变为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识别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以“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地貌成形态”为载体,认识流水、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探究三地在外力作用上的成因关联。3.通过展示景观图、多媒体动画、制作

3、和演示模型等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成因、原理和现成的结论形象化、动态化、过程化。4.引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提供一些信息(沂河、沭河为“姊妹河”),讨论交流其成因,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多种可能,力争让学生发现一些问题(怎样形成、有何价值),获得一些启示。【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动画演示认识内

4、力作用过程,辨别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结合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地貌形态,说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探究三地在外力作用上的成因关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身边地貌成因的探究,树立地理有用的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通过试验、归纳、讨论交流等活动,获得科学体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运用所学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教学过程】(课前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风景图片)新课导入: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景观漂亮吗?你知道

5、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它们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神奇的内、外力作用,是如何演绎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预习交流】(多媒体展示预习交流的要求,学生利用市编学案自主预习部分,合作交流课前预习成果,相互提问主干知识,交流预习自测不会做的题目,反馈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交流,检查预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学情,检查预习效果。)一、内力、外力作用的差异1.(多媒体出示表格,检查预习效果,学生齐答。)

6、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使地表趋于平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表解法整理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并将知识归纳形成完整的系统)【学习致用】:据科学家计算:两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一共抬升了约两万米,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现在只有8844.43米,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这

7、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珠穆朗玛峰地区在受内力地壳抬升的同时,又受外力侵蚀作用,但仍以内力作用为主。)总结承转:地形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起主导作用。已成为“历史”的地壳运动,我们怎样寻找它留下的“蛛丝马迹”?它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呢?【互动探究】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学生分工、分组合作学习,互动探究,3分钟后分别展示探究成果,大屏幕展示分组及分工要求。设计意图: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既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又渗透着合作探究的理念。)1.互动探究一:由学生演示褶皱形成过程,向斜、背斜形成的顺地形。学生展示1:用书本

8、来演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吗?(大家一起来)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演示:取一本较厚的书,把书向上拱起,代表背斜构造及其形成的山地。把书向下弯曲,代表向斜及其形成的山谷。把书同时一侧向上,一侧向下弯曲,代表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