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基础简介

rfid技术基础简介

ID:14008982

大小:176.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7-25

rfid技术基础简介_第1页
rfid技术基础简介_第2页
rfid技术基础简介_第3页
rfid技术基础简介_第4页
rfid技术基础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rfid技术基础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RFID技术简介RFID技术前期发展(1)人们对电磁能的认识  追溯历史,公元前中国先民即发现并开始利用天然磁石,并用磁石制成指南车。到了近世,越来越多的人对电、磁、光进行深入的观察及数学基础研究,其中的佼佼者是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1846年英国科学家米歇尔.法拉弟发现了光波与电波均属于电磁能量。1864年苏格兰科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尔发表了他的电磁场理论。1887年,德国科学家亨瑞士.鲁道夫.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场理论并演示了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并可以被反射,具有类似光的极化特性,赫兹的实验不久也被俄

2、国科学家亚力山大.波普重复。1896年马克尼成功地实现了横越大西洋的越洋电报,由此开创了利用电磁能量为人类服务的先河。更进一步,在1922年,诞生了雷达(Radar)。作为一种识别敌方空间飞行物(飞机)的有效兵器,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雷达技术也得了极大的发展。至今,雷达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人们正在研制各种用途的高性能雷达。  (2)RFID技术的发展  RFID直接继承了雷达的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生机勃勃的AIDC新技术——RFID技术。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奠定

3、了射频识别RFID的理论基础。  1)RFID技术发展的历程表。在20世纪中,无线电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RFID技术的发展可按10年期划分如下:  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

4、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  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广泛采用,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1—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

5、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RFID正在成为现实。2)RFID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RFID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较早也较快。尤其是在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瑞士、日本、南非目前均有较为成熟且先进的RFID系统。  其中,低频近距离RFID系统主要集中在125kHz、13.56MHz系统;高频远距离RFID  系统主要集中在UHF频段(902MHz—928MHz)915MHz、2.45GHz、5.8GHz。UHF频段的远距离RFID系统在北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欧洲的应用则以有源2.45GHz系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5.8GHz系

6、统在日本和欧洲均有较为成熟的有源RFID系统。  在RFID技术发展的前10年中,有关RFID技术的国际标准的研讨空前热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联合技术委员会JTCl下的SC31下级委员会成立了RFID标准化研究工作组WG4。尤其是在199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的,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的Auto—IDCenter非盈利性组织在规范RFID应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Auto—IDCenter在对RFID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如下:  a.提出产品电子代码EPC(Elect

7、ronicProductCode)概念及其格式规划。为减化电子标签芯片功能设计,降低电子标签成本,扩大RFID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  b.提出了实物互联网的概念及构架,为EPC进入互联网搭建了桥梁。  c.建立了开放性的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公用技术研究平台,为推动低成本的RFID标签和读写器的标准化研究开创了条件。RFID系统组成(1)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分为手持式或固定(2)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3)电子标签(Tag):一般保存有约定格式

8、的电子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读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体的目的。通常阅读器与电脑相连,所读取的标签信息被传送到电脑上进行下一步处理。在以上基本配置之外,还应包括相应的应用软件。RFID标签分为被动标签(Passivetags)和主动标签(Activetags)两种。主动标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