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

ID:14005047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5

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_第1页
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_第2页
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_第3页
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_第4页
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  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否对一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国际收支的均衡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现实中,国际收支失衡经常出现,而且很多时候国际收支往往不能自动恢复平衡,需要外部的干预来恢复平衡。国际收支理论方法给各国政府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本文将按照经济发展的脉络讨论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收支理论的孕育期  早期的国际收支理论,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此时资本主义开始  萌芽,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2、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国际贸易是一场“零和博弈”(马格努松,2001)。在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的代表约翰·海尔斯的“多卖少买”发展到后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的代表托马斯·孟的“奖出限入”的过程中,收支理论提出了“贸易顺差”的概念。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为米尔顿。他首次提出“贸易平衡”概念,并编制贸易结算表,被认为是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雏形(谢朝阳、李红梅,2008)。  货币数量理论的大卫·休谟(1752)在《政治从论》中提出“货币—价格机制

3、”,该理论认为实行金本位的国家利用黄金来确定货币价值,通过黄金的转移来清算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不必冲销黄金流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王军,1992)。后来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和马歇尔都自动继承了这一观点。  在此之后,哈罗德在1933年出版的《国际经济学》一书中,最早表述了国际收支动态均衡理论。他认为国际收支调节,从国内来看,无非调节生产要素报酬或是调节生产要素使用率。这两种调节方式,都会影响国内的就业水平或收入水平,这样,哈罗德把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同国内收入均衡问题结合在了一起(刘柏,2006)。  从15世纪

4、到19世纪,国际收支理论取得了一定的基础性的成果,但随着  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不能很好的符和上述基础理论的假设。国际收支理论需要一个新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国际收支理论的形成期  谈到国际收支理论,就不得不提到三种主要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弹性分析  法、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其中,弹性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属于价格调整机制,即主要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恢复国际收支均衡;吸收分析法属于收入调整机制,即主要通过总支出或生产的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  从时间上来看弹性分析法和吸收分析法属于

5、比较早期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所以这两种方法都已经常项目为对象,讨论国际收支调整问题。而货币分析方法则讨论包括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内的国际收支调整问题(李坤望,2000)。  一战中,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崩溃。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传统国际收支理论不能解决经济现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相互进行贸易倾销,竞相贬值,进行汇率战。这为弹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时代背景。1937年,琼·罗宾逊提出了弹性分析理论,在此基础上,1944年阿巴·勒纳提出著

6、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对于弹性分析理论卢花兰、曾庆黎(2008)认为国际收支调节建立在局部均衡基础上,只考虑汇率对收支的影响;只分析了汇率变动的初使价格效果,并没有考察价格变动的波及效果。李萍(2012)认为弹性分析法不是自动进行的,而是政府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针对于当时经济状况张石(1989)在分析汇率变动时指出,货币贬值还可以使国内就业机会产生初级效应和次级效应。  弹性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收支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它并没有否定古典的货币—价格流动机制。正如马君潞(1992)的观点,休谟的理论适用于国际收

7、支失衡的长期分析,而弹性论则是短期的微观分析,可以说是货币—价格流动机制的补充。  然而,“弹性法”在理论上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缺陷。谢赤(1988)认为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它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也就是说,它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将价格变化看作是影响贸易流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而假定其它因素均不发生变化。因而“弹性分析法”是片面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50年代初,由詹姆斯·米达、西德尼,亚历山大等人创立的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应运而生,这时国际收支理论才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正值“凯恩斯

8、革命”(开始于30年代)的发展蓬勃,因而“吸收分析法”明显地带有“凯恩斯主义”的色彩。  吸收论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路径是改变总收入与边际吸收倾向,即实施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总收入、支出转换政策来改变边际吸收倾向(姜波克,1993)。谢赤(1988)认为吸收法论的国际收支调节属于政策调节,主张运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雷艳丽(2010)认为吸收论重视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