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997317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5
《对外贸易发展情形透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外贸易发展情形透析对外贸易发展情形透析对外贸易发展情形透析对外贸易发展情形透析 1.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形势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现在是全球数一数二的进出口大国,并且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在未来的时间,我国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目前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各行业发展的不均衡,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都是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隐患。我国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 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2010年我国贸易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
2、,贸易规模排名世界第二,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分别排名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由此可见,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正逐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一般贸易的发展速度高于加工贸易,这主要由于外贸企业不断转变经营思想,加速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营销比重等。我国出口主导产业产品结构经历了由轻纺到机电,再到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转变。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我国经济贸易规模
3、不断扩大,发达国家也更加重视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国际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在我们国家境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当前我们正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家市场空间,也使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一些国内稀缺的资源和技术。 2.我国目前对外贸易存在问题 人民币不断升值减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价格具有相对优势,一直以来我国出口产品在价格方面占据很大优势,但是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出口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被削弱,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
4、贸易保护盛行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难度 一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关系,但是仍然有一些国家采取比较隐蔽并且具有歧视性非关税措施诸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绿色贸易壁垒等,达到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这势必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食品安全,然而过高的技术标准就形成了技术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制定较高的技术标准、严格复杂的产品技术规定以及苛刻的卫生检疫标准,从而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对于我国出口商品极为不利。 产品成本上升压力与产品结构薄弱 虽然我国不断发展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
5、品,但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且呈现增长态势,2010我国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遭遇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另外,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迅速,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日亿美元,增长%,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虽然不断上升,但是商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此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
6、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据世界银行统计,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我国仅为GDP的1/3。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滞后,而且规模相对较小,档次较低,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出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虽然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货物贸易相比仍远远落后。 3.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策 努力克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为企业提供有利的条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7、企业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打造国际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从而扩大出口,克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为了规避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要加快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建立本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防御体系。同时,我国应不断完善产品的认证制度,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相互认可的标准体系。同时我国应进一步完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