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977749
大小:523.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5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教学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应依据于“学”,因此,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遵循“学”的特点和规律,能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个人、家庭、社区、社会构成的大系统,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社区内的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善用社区资源,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
2、于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和实施特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既定目标。教学内容及逻辑结构(三个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与学生展示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实践体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知道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不同民族的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履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理解和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过程(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资料卡】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费孝通
4、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中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道德经》“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导入】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一定的民族组成的。何为民族?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
5、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的所有民族的总称。何为中华民族?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其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著名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
6、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思考“何为民族?何为中华民族?”活动一:探寻民族构成的“混搭”──以北京为例【学生讨论】1.北京城里住着哪些民
7、族?2.这些民族分别是何时入住北京城的?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3.处理民族关系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资料卡】资料一 远古时代,黄帝炎帝的子孙就在北京地区居住。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约500年间,这里一直是齐赵、边胡、乌恒、夫余、秽貉、真番和古朝鲜等各族人民交往的重地。东汉末年以后,蓟城地区人口的流动和迁徙频繁。如公元357年,鲜卑、胡、羯等族3000多户迁入到蓟城;鲜卑慕容曾掠徙蓟城和附近居民3万多户北走赵石虎强迁蓟城居民万家于中原……在魏晋十六国和北朝的400多年间,蓟城地区居民的主体仍是汉人。但各民族混居融合的局面进一步加强。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