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ID:13963440

大小:139.0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8-07-25

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1页
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2页
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3页
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4页
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合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依靠科技创新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为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以及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

2、,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创新平台载体培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大工作任务,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框架体系,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创新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新步伐、展现新形象,为“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53—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高新技术企业数由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由第12、16位上升到第5、10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第16位上升到第2位。“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

3、技术企业由443户增长到1056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近16%,由620亿元增加到1257.2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50.93%、47.73%,分别达到16431件和3413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8%,占GDP比重达到3.09%;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29.95%、达到104.93亿元。合肥先后获批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连续8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合肥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由全国第

4、13位跃升至第7位,并成为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合肥基础科研实力居全国前列。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原创性成果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多次进入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超导技术、雷达、智能语音、核聚变与强磁场等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微小型燃气轮机、65纳米制版光刻设备、五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重要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5项,较“十一五”时期增加18项;获安徽省科技奖一等奖82项。—53—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成功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

5、建设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诞生了全球第一款效率超过99%的商业化逆变器、最大吨位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最大功率潜水泵,研发出国内首辆正向设计5人座A0级电动轿车、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国内首台航管一次雷达、X射线口腔CT诊断机、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等。创新主体更加凸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骨干企业加速成长,企业主体地位大幅提升,全市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科技人员数、授权专利量中企业占比均由50%以上提高到7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效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建设新型显示、机器人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和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

6、车、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创意文化等六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医药、燃气轮机等新兴产业保持国内领先。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创新平台加快建设。—53—初步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高端研发平台加快形成,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获批筹建。启动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安徽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安徽大学合肥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建设,市校

7、(院)合作共建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循环经济、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节能、家电等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企业创新平台快速发展,各类研究开发机构超过1000个,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新增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53个,总数达536个(其中国家级54个)。建设院士工作站总数达25个,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由51名增加到81名。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加强,建成“一中心、三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科研、孵化、产业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