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ID:13959568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5

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_第1页
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_第2页
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_第3页
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_第4页
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1.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与能源大省减排目标之间的冲突  乌大张三市因在五省中占据两个席位,所以三市作为资源禀赋具有差异的地区需要考虑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差异性的关系。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一定是建立在优势产业基础上,通过增加产业附加值和节能技术创新来促成碳排放降低的目的,而非为了低碳而放弃优势产业。三市的主导高碳型产业主要集中于煤炭、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物等开采与采选业,而低能耗产业多数趋同,均属于一般低碳型产业,多数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酒、饮料

2、、塑料制品业等。所以如何在继续享有地区比较优势红利的基础上,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三市所面临的第一大困局。  2.低碳经济与区域本位利益的冲突  区域合作中的各经济体在推进低碳化的过程中必然会衡量成本与收益,减排的成本无疑由乌大张三市各自承担,但减排的收益能否由各自获取,也就是外部性能否内部化是三市作为生产者要权衡选择的一大问题。利益不明确,责任划分不详实则必然会带来三市在减排过程中出现推诿,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局面。3.现有低碳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在众多的低碳政策中,既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约束,也有对市场配置的调节还有对政策制定当局的管制,从政策制定的手段上讲,法律、规章、条例是最为常见的

3、形式,但多数的低碳政策都普遍倾向于使用行政手段而非法律和经济手段,对节能减排的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检测技术和专业人才的匮乏将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后,政策中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对监管的监督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  1.完善区域合作中的低碳政策体系  第一,可以建立区域内和区域间“碳税+碳交易市场”的模式,根据碳减排权交易和碳资本的需求创设相关的金融服务。在乌大张区域内部开展“碳税+碳市场”的两阶段碳价机制。第二,加快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三市需共同制定若干标准化的建设条件,如设定建筑节能环保标准规范、对重点行业的产品设置能耗限额和能效标准;加速环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

4、化,对农业、工业和机动车污染源加大检测力度,从监测的技术装备和人员配置上施以资金的适当倾斜。第三,根据《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在三市统一践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将自然资源保护、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之一。  2.强化乌大张区域合作中的责任机制  低碳区域责任分解体系具体而言,三市的首要任务是计算各地区节能减排边际成本,进而衡量出三市节能减排指标的相对关系,最后,在中央既定的“十三五”减排目标下,制定出科学量化的三市减排目标。三市政府对各经济主体下达的减排目标是否准确取决于能否找到最小的政府权力界定成本与市场成本之和,也就是说,只有当政府

5、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本区域内经济主体的减排成本曲线,那么在分配减排任务时才能够使碳排放权的配置无限趋近于减排成本。深化低碳区域责任考核体系新形势下的低碳目标责任考核应该在三市区域内以责、权、利对等的关系,构建拥有绩效考评体制和经济激励措施的层级减排负责制。符合政府官员的预期目的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努力工作的潜力。其次,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统计和监测体系是责任考核体系长效化和常态化的必要保障。乌大张三市需要建立以地区单位GDP能耗为标准的统计制度,重点考核建筑、交通、能源等高碳排放领域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节点的实时数据,然后将数据信息汇总成公报的形式对内对外向公众开放。尽可能的将公众的意愿

6、与官员和地方政府的政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增加全员节能减排工作。最后,还需要改进三市的考核制度。越完善的考核制度越有利于问责制度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3.构建乌大张区域经济的互助合作机制  本文所述的乌大张低碳互助合作机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三市统一对外寻求其他区域的援助;其二是三市内部实施互助合作。第一种统一求助外援的办法可以追溯至199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包省援助”和“多交利税、转移支付”设想。由沿海地区的一个省承包内地一个或两个省,通过技术、人员、转移支付等形式援助乌大张三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第二种在三市内部开展的互助合作机制,是指在三市区域内的相同行业中,不同的经济主体凭借非

7、市场交易主体的资格,采用合作、援助、帮扶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4.研究应对可能出现的碳排放及产业转移趋势首先,三市可以设置具有一定的碳排放和能耗标准的产业转移壁垒,对超过GDP碳排放量和单位GDP能耗的产业限制其入驻三市,对其他符合标准的产业也要进行有序的入驻安排,避免产业转移一哄而上,因为即使是单个产业或企业的排放量较低,但数量的剧增也会起到碳排放量累加的效果。其次,要顺应“十二五”规划中的“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的纲领,将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