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ID:13934347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5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_第1页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_第2页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_第3页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开课单位课程编号01010072中文名称对话先秦哲学课程学分2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所属领域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教师姓名职称万献初教授李景林教授郭齐勇教授夏可君副教授陈炎教授课程简介:明清时期,伴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小说逐渐发展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数百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四大名著鉴赏》课程将分别就四部著作做出详细介绍

2、,以帮助同学们更加全面认识和了解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的明清小说。参考书:1、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1999年12月第1版2、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2007.83、徐克谦,先秦思想文化论札,2007年05月第1版4、先秦法家人物介绍,1974年11月第1版5、徐克谦,《孟子》入门,2006年08月第1版 相关讲座:1、先秦诸子思想研究,李玉洁,河南大学2、先秦法家,徐克谦,南京师范大学3、人类视角下的先秦文化,萧兵,淮阴师范学院4、孟子思想研究,何晓明,湖北大学任课教师简历:万献初,武汉

3、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古汉语、音韵学、音义学、《说文》学、国学元典、古文献学的教学工作。已出版专著《〈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汉语构词论》、《音韵学要略》、《词语趣谈百题》等多种。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学术成果:《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等。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2006年当选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主

4、要学术著作有:《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钱穆评传》(合著)等。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论,中国与西方哲学和诗学,经典阅读。个人著作《幻象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变异的思想》,《生命的感怀——福音书的图像解经》等。陈炎,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等学术专著多部。课程大纲第一讲儒

5、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第一节引论本节重点:义理的重要性,仁的概念及地位,仁的核心和谐的解析。第二节仁一、“仁”字的形音义本节重点:“仁”字的来源、形、音、由此产生的涵义。二、“仁”在儒学理论上的思想意义本节重点:分别从“人际关系”、“心理感受”、“行为品德”、“政治理想”方面阐述“仁”的涵义及思想意义。三、“仁”在儒学经典中的应用数据与具体涵义本节重点:1、八家经典中的“仁”的应用及具体涵义2、《论语》中的“仁”的出现及孔子仁人的标准,孔子及其弟子对“仁”进行的定义和描述3、《孟子》中的“仁”的

6、出现,孟子对仁的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4、《礼记》中的“仁”的出现,对“仁”范畴的全面论述,“仁”的品质,“仁”的基础,“仁”的表现形式,“仁”在“礼”中的体现,“仁”的施用层次和施行难度第三节小结本节重点:“仁”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随时代而发展,形成丰富的内容;儒家经典中“仁”的出现及具体涵义;以元典“仁”的丰富内涵为基础,后来的儒者发展出很多新的内容;“仁”字给我们现在的借鉴。第二讲 儒家的教化观念一、教化的概念本节重点:什么是教化及什么是教化的哲学。二、教化的系统和基础本节重点:各种

7、古人典籍说明什么是教化的系统和基础。三、教化的方式和途径本节重点:教化的三种途径及现在儒学的注意点。第三讲老子与庄子“道论”之异同第一节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本节重点:关于中国哲学文本的解读,不能不用到西方分析的、思辨的方法,但使用时会肢解原著的很多意涵。第二节从本体论上把握道一、前人关于老子的道论的研究本节重点:詹剑锋、唐君毅、方东美、吴汝君等对老子道论的看法。二、对道的解读的演变本节重点:先秦时代以“状”来解读“道”,王弼以后主要以“无”来表示本体的“道”。三、老子之道的本体论特征本节重点:道的超

8、越性、绝对性、无限性、浑圆性、整体性特征。第三节从宇宙生成论上把握道一、道的展开本节重点:道创生万物的方式,道与众有万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二、道与德的关系本节重点:德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的顺承作用;道使万物生成长养,德得使万物繁育起来。三、对制度文明的态度本节重点: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老子所提倡的态度以及他的担忧,他之所以反对礼仪的原因。四、“建之以常无有”本节重点:老子哲学的两层存有论模型;“无”的定义、“有”的定义,有无在道中分别处于哪个层面;两层存有论对中国后世哲学的影响;“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