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4、(2009年考研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5、(2005年考研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
3、量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6、(2006年考研题)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 变是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7、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8、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观点 B、机械唯物主
5、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13、(2007年考研试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14、(2007年考研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
6、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15、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16、(2008年考研试题)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