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主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众所周知,激励,唤醒和鼓舞的先决条件是尊重和理解,而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艺术之一,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所以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孩子的少年时代。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么重要的问题却被很多家长所忽视。所以,为了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建议家长们学一些教育孩子的艺术。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理非常严重,家长适时的
2、调整好教育方法方可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下面说得就是我前段时间处理儿子在上八年级后的小小的发型风波,感悟颇深: “咣当……”辰儿重重地打开了卫生间的门,满脸愠怒地望了爸妈一眼,又继续去整理他的发型了。左一梳子,右一梳子,前一梳,后一梳,用手比划着支撑下巴,做个酷的姿势,颇有臭美的嫌疑。大家公认的帅哥梳哪个明星的发型好呢?嘻嘻,公众人物真不好当。前一段时间辰儿很崇拜周杰伦的,可是自从出了“捐款”事件之后,他不敢再提及昔日的偶像了,怕同学们骂他是民族败类。如今研究发型着实很头痛,早晨父母盯得紧不让磨蹭。为这事,
3、辰儿头都急大了,使劲琢磨着怎么办? “还不快点晨读,磨蹭什么呀!”越看越来气,妈妈是没耐心了,大声吼起来。爸爸脸色铁青,在院子里踱来踱去,还有最后一道防线,有点快崩溃的迹象。 最近辰儿洗漱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镜子跟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左右,爸妈望子成龙心切,见此状,无名火就腾腾地往上窜。“一日之计在于晨”,不仅仅是关系到读书的事情,随着儿子研究发型的次数增加,妈妈一见到辰儿照镜子,就会说不出来的紧张。越是紧张,就越是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了。于是,脾气见长,全然没了斯文。辰儿对爸妈的不满渐渐上升,嫌他们啰嗦烦琐,
4、小题大做,过分干预,侵犯隐私,“专制独裁”……矛盾尖锐了,“爱的冲突”发生了。 “暴风雨就要来临了,撤!”辰儿是个机灵的孩子,躲开爸妈的逼人目光,一溜烟跑到书房,传来了洪亮的读书声。就这样,战争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爸爸出差回来了,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辰儿去理发,这可要了命了。儿子不干,老子发威了。没办法辰儿只好哭着打电话求助妈妈。妈妈闻讯火速赶回家,为了儿子的前程,必须站在统一战线上:辰儿必须理发!央求无效,辰儿恹恹地跟着妈妈向理发店走去,可怜兮兮的俨然一只小羔羊,全然没有了昔日的活泼和幽默。 在理发店里,辰
5、儿趁妈妈不注意,私下央求小阿姨把头发留长些,并打了定型摩丝。小子用心计,妈妈哪吃这一套?丝毫不放松要求,立马叫小阿姨重新洗头、理发。辰儿怎么也没有想到,平时里比较温顺的妈妈,今日却为何如此不近人情?儿子要留二寸,妈妈要留一寸,最后双方都妥协了:留一寸半长度。 回到家里,辰儿一头钻进书房,扑在床上,用眼泪控诉父母的强权。爸妈闷闷地做在客厅里面,谁也不说话。空气再度令人窒息。爸爸气得大口大口地吃饭,弄得跟拉锯似的声音极其夸张。妈妈一口也没动,放下碗径直到书房了,她想闭门反思。 妈妈发现了辰儿摊开在桌子上的日记本
6、:生命在悄悄地发生奇妙的变化,我发现自己最近又长高了许多;我越来越喜欢照镜子了;现在我不大愿意和爸妈谈心了,有心事宁愿找好朋友聊聊;我越来越不喜欢爸妈的管教;我开始关心自己在班级里受不受欢迎;我希望能引起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的注意;我盼望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的、有“安全保障”2的小天地;我想象着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和长辈们平等地交谈…… 孩子长大了,那个屁颠屁颠跟在妈妈身后的小跟屁虫开始有思想了。妈妈自然想做孩子永远的保护神,为了孩子能够安稳地度过青春期,又怎能不用心去关注他们呢? 那么,家长们如何
7、才能够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要给孩子做好表率。言教不如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必须做到。 二、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力求取得他们的信任。 三、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敞开自己的胸怀,尊重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平等地交谈。 四、学会设计启发式问题。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家
8、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五、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家长要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这样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 六、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家长和孩子多种新颖的沟通方式,容易增加情趣。常规的沟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 七、充分认识人格类型。作为家长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类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类型。比如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