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华东

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华东

ID:13859234

大小:4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4

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华东_第1页
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华东_第2页
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华东_第3页
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华东_第4页
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华东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华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刊于《本体与诠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403-416页。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再诠释本文最初曾以“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真理观意义”为题,于2004年7月17日在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与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罗蒂、实用主义和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以实用主义/语用学真理观为进路晋荣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著名美籍华裔哲学家成中英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他所创立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尝试将中国原儒的本体论和现代西方哲学

2、,尤其是当代诠释学的方法论融为一体,立足于中国哲学的整体意识来建立一种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世界整体哲学。从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和世界化的角度看,中国哲学的研究决不仅仅是一个就史论史的过程,即仅仅满足于某些历史的兴趣。在更深的层面,这种研究也关联着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问题。在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中,每一个时代有原创性的哲学家,总是在回顾、总结以往哲学家的思维成果之后,进而提出他们自己的系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考释之上。另一方面,对中国哲学作历史的梳理,也离不开对哲学理论本身的研究。历史地看,不同的哲学家之所以往往会对同一个学说、同一个文本形成不同的理解,一

3、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解释者所拥有的理论背景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各有不同。作为解释背景的理论层面的不同,往往便会导致了对同一文本理解上的差异。哲学史与哲学、历史的回溯与理论建构之间这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内在统一,正是成中英教授在其本体诠释学中所强调的——中国哲学要实现现代化和世界化,就必须重视“融创造与综合为一体”的本体诠释,重视“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所谓“综合的创造”,指的是“在历史的批评的反思中从事理性的理论的建造工作”,而“创造的综合”,则是强调要“跳出历史、摆脱历史,用理性、逻辑、科学的思考提出问题,进而综合经验解决问题。”成中英:“中国哲学的综合

4、创造与创造综合——兼论本体诠释学的涵义”,载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9页。二者的内在统一就是指既要以理论的沉思为基础去回顾哲学的历史,又要以历史反思为前提进行哲学理论的建构。9本文的目的正是尝试化理论为方法,以“融创造与综合为一体”的本体诠释为方法论原则,来对庄子和后期墨家围绕“辩无胜”与“辩有胜”所展开的争论给予重新诠释。一方面,从真理观而不是逻辑学、论辩理论的角度重新梳理先秦哲学的这场争论所涉及的文本考释、理论脉络和基本论证诸问题,另一方面,主要运用实用主义/语用学传统的真理观对真理认可问题的强调作为解释框架,

5、阐明争论参与各方在理论上的所见所蔽,以期从历史的角度来切近“如何给予真理以全面理解”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一、庄子:“辩无胜”及其复杂性本文所论及的庄子思想,指《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不涉及此书内、外、杂篇的作者归属问题。依庄子之见,在成心《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依成玄英疏,“成心”即“域情滞者,执一家之偏见者”,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认识主体所具有的偏见或先入之见。的制约下,一方面,主体的认识虽各有所长,时有所用,但都因不能全面地看问题而存在一曲之蔽,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得一察焉以自好”(《庄子·天下》,下引《庄子》仅注篇名),“彼亦一

6、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齐物论》)对于主体间存在着的关于是非对错的不同理解,“众人辩之以相示”(同上),试图通过论辩来说服他人以相信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那么,通过展开于主体间的论辩能否明辩是非、判定对错呢?主体间的思想交流是借助于语言而得以开展的。为此,庄子首先考察了语言在论辩过程中的作用。他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同上)所谓“一”是指作为世界之整体的道。如果用“一”之言来指称作为认识对象的道,就会产生名言与对象的对立,于是需要用“二”来描述这个对立

7、;这个对立与作为道的“一”又会成为“三”;如此无穷尽地递进下去,即便最好的历算家也计算不清。这就是说,作为认识对象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同上),即语言无法表达运动变化的具体对象。鉴于论辩所使用的语言在指称对象时具有一种遮蔽性,因此“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认识对象本身是不可言说的,言说出来的就不是真实的对象本身。如果说语言无法准确表达对象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揭示了语言的遮蔽性,那么在主体间围绕是非对错而展开的具体论辩中,庄子认为还存在另外一种形态的语言遮蔽,这就是“言隐于荣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