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

ID:13851463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4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_第1页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_第2页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_第3页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      近年来,有几个围绕高考作文打圈圈的现象,颇发人深思:  其一,每年高考之前,各有关网站、各语文报刊,必定利用自身优势,约请若干学者教授、作家名人严阵以待,高考作文试题一经公示,各位先生便会在“第一时间”极力吹捧当年试题如何如何出奇、如何如何有新意、如何如何有突破……对权威们的高论,前几年,师生们都觉得新奇;形成模式之后,人们却不但不以为然,而且多少有些反感。因为在下一年,大师们又得如此这般地说上几句,那么,前一年的命题岂不是被部分否定甚至完全否定?常言说得好:“群众的

2、眼睛是雪亮的。”其实,试题一经公示,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有些命题,尽管专家如何肯定,师生们(包括老百姓)却是不敢恭维的。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试题已超过200道,但真正可以成为经典的试题却寥寥无几,而具有较大影响和领军意义的作文命题则更是凤毛麟角。以2010年18套试题为例,与前三年的命题方向基本相同,没有哪一道试题特别出色,不值得过分吹捧褒扬。从模式来看,无非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全在师生意料之中;从检测目标来看,仍然是以检测考生知识储存、文化含量、审美悟理水平及表达能

3、力的高低为宗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试题文字怎样表述,那是各省市命题人员的权力,无须多言。  但是,专家们是否也注意到了十分糟糕的试题呢?2007年重庆卷,要求考生参照题干材料,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审题难度虽然不大,但是,认真审视之后,却发现有两处失当:一是“酸甜苦辣”缺乏新意,少了文化底蕴,失之俗套,给考生以似曾相识之感;一是命题有太多的沧桑感,难以调动考生抒发真情实感。题干中的两句话“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

4、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于考生来说,不但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误导作用。须知,参加当年高考的“举子”们,95%以上是十几岁的小青年,“高考制度”恢复了多少年,知与不知,无关紧要;至于“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是四十岁上下、甚至更年长的成年人的感悟,或者是那些屡试不第的复读生的追忆。这95%以上的考生并不是“过来人”,体会何来?因而,这些话,不但对其作文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却形成了一个干扰源,似诱导初涉考场的孩子们故作沧桑地写“苦辣酸甜”。而结果必然是,由于没有生活经历,考生只好

5、编织谎言,言不由衷。然而,就是这道很糟糕的试题,当年竟然被专家教授们吹得云山雾罩的。这又说明什么呢?  又如,2009年湖南卷“踮起脚尖”,也很令人费解。试题公开之后,专家教授便大唱赞歌,溢美之辞连篇累牍,师生们却普遍以为,踮起脚尖,虽可尽目力所见,穷心力所思,看人生百态……的确予考生以广袤的想象空间和多维的理性思考,但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道理妇孺皆知。为什么非要“踮起脚尖”?对于一个高中生(包括所有人)来说,无论是形象感知还是抽象思维,都不免悬虚迷茫。有人尖锐地提出:“请问

6、命题老师,你有过几次‘踮起脚尖’的欲念和亲历?与其费劲地‘跂而望矣’,何不轻松地拾级而上,‘更上一层楼’呢?”诚然,倘能由此及彼,“虚”而实之,借“虚”以构制全文,倚“虚”而升华主题者,可望夺取高分。但能这样写作的考生,毕竟凤毛麟角。简言之,“踮起脚尖”没有考虑面向全体学生,难以调动大多数考生的真情实感。  这样看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只是一种权力。如果以水平而论,全国数以千计的老师都有资格为之。君不见,试题一经公开,各杂志社闻风而动,即刻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宣布:“我刊某题某题与今年某省某市

7、高考试题不谋而合!”“我刊历年来与当年高考作文试题挂钩题展示”……学校方面也有类似的言辞,语文老师辛苦一年,命题数以百计,也可能有一两道题与当年的试题相仿。殊不知,这些“不谋而合”的命题,“与当年的试题相仿”的试题,都出自普通语文教师之手,这种几率近似于零的巧合虽纯属偶然,但毕竟给“碰上了”!  所以,命制高考作文试题并不神秘。文题可以是“早”(2010年湖南卷),“春”又怎样?“绿”又如何?倘若命之曰“缘”“诲”“悟”……照样会有专家吹捧,照样有某校老师在高考冲刺时侥幸偶遇,照样有大量华章佳作让

8、阅卷老师喜形于色,甚至拍案叫绝。“肩膀”(2006年辽宁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安徽卷)、“人之常情”(2008年天津卷)、“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卷)、“找回童年”(2010年江西卷)等试题虽有特色,“追寻”“错位”“优胜劣汰”“遭遇‘二难’”等命题就没有优势?至于看图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因为涉及到古今中外,涉及到文理百科,命制将更加自由宽广,怎么设计都不会出轨,怎么设计都难挑毛病,所以也用不着专家们“激扬文字”了。   其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题作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