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792692
大小:376.00 KB
页数:67页
时间:2018-07-24
《【-余无言】中医系列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瑰宝苑《余无言》 -------------------------------------------------------------------------------- 医家小传余无言(1900~1963年),原名余愚,字择明(一作”则民”),别署不平。汉族,江苏省阜宁县人,出生于该县益林镇。祖讳子散,精于医丽通儒。咸丰、同治年间,苏北多次疫病流行,经子舰公施治获痊者甚多。父奉仙公,医术受教于子砚公,在益林镇悬壶十余年。壮年从戎,游幕大江南北,曾掌湘军董军门宝泉幕府者有年,佐治戎机
2、,颇有声誉。四十岁后,复归乡里业医,求治者众,在周围地区有很高的名望。其遗著《医方经验汇编》,以内科医案为主,其中论治之疫病尤多,包括瘟疫、疫疟、疫疹、寒疫渺霍、疫疹、疫斑、疫黄、疫痢、虾摸疫、鹏鹅疫、羊毛疫、蛰刺瘟、葡萄疫、瓜瓤疫、天泡疫、疙瘩瘟、鼠疫、燥疫等。每病均有精要之阐论,并附医案,堪称是近代的”治疫大家”。由于奉仙公学验俱富,邻县及外省求治者亦众。19世纪末,奉仙公与兴化赵海仙、淮安张子平,并称为”晚清苏北三大名医”。无言先生幼年以儒学、理学、史学诸典籍奠基(曾于1909~1911年
3、在淮安高等小学插班毕业),少年时随其父奉仙公习医,悟性高而精勤不倦。他以医学经典名著《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奠定学术基础,并系统学习内、外、妇、儿各科名著,术业大进。18周岁即应诊于乡里。鉴于当时欧西医学东渐,在沿海城市已逐步形成主流,先生又受当时”医学衷中参西”的影响,于1920年即南下上海学习西医。内科从师于俞凤宾博士,外科受教于德籍名医维都富尔。在此期间,开始对中西医的融会贯通深感兴趣。1923年返回故里继续业医,并在益林镇主办益林小学,自任校长。192
4、7年至1929年冬,曾应聘担任旧国民政府顾祝同军部第贰师任军医官,转战皖、豫、鄂、赣诸省,主治以外伤科病证居多。1929年冬,先生辞去军职,去上海业医定居。1930年,应上海中国医学院院长包识生先生之请,担任该院外科学教授;嗣后,与张赞臣先生合办《世界医报》。1931年,先生又与张赞臣先生共组联合诊所。1932年,由旧中央国医馆焦易堂馆长聘请先生担任该馆名誉理事。1934年,中央国医馆复增聘先生为该馆编审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外科病名表式”以颁布全国中医界采用,获得好评。是年,还编写、出版了他所
5、撰著的《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和《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又以改进中医为素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当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先生还针对旧国民政府和余云岫等”废止中医药”的举措和主张予以撰文批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应章太炎先生之请,担任苏州国医学校外科主任。并应聘为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教授,主讲《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外科学》等课程。1937年,与张赞臣先生共同主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聘请谢观先生担任名誉校长,陈无咎先生任校长,丁福保、张伯熙先生先后任副校长,先生自任教务
6、主任,张赞臣先生任总务主任。学制为三年制,共举办三届。先生除主管校务外,主讲《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在五年办校过程中,从未缺课,虽大雨滂沱,身衣淋湿,亦阔步上台讲课,受到同学们的爱戴和尊崇。1938年,曾受聘于中华职业学校之中国医学专修馆担任讲席。1939年,先生所撰著的《伤寒论新义》在中华书局出版。1942年,因不屈于日伪政府的登记、造册,停办了学校。1943~1946年,先后编写、出版了《湿温伤寒病篇》和《斑疹伤寒病篇》。”湿温伤寒”指西医所说的肠伤寒,”斑疹伤寒”为西医病名,这两部
7、著作可谓是温病学早期中西医学术汇通性的编著”1947年,创办上海大同疗养院,自任院长,请丁福保先生担任名誉院长,开办不足贰年,因经费不足而停办。先生长期在上海业医,经治疑难重病和伤寒、温病殊多。由于崇尚经方,伤寒、温病用石膏、大黄者亦多不胜数。在辨证精审的基础上,用量大而效验卓著,不少市民或称之为”石膏、大黄先生”(经治病例请参看余氏医案)。故在民国时期,他是国内著名的”经方派”医家,学术经验俱富。先生在上海业医,曾深受谢观、陈无咎、丁福保等前辈之教益,而在学术临床方面,又十分推崇”南北贰张”“
8、南张”指嘉定张山雷,”北张”系天津张锡纯)。生平治医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对于中西医学,力求贯通融会,故亦有将之列为”汇通派”医家者。建国后,先生拥护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1952年又编写出版了《金匮要略语译》,完成了他系统整理、研究仲景著作的夙愿,并被认为是上海市研究仲景学说的”三大家”之一(另贰家是曹颖甫和陆渊雷)。1954年,先生应邀出席华东及上海市中医代表会议,他在会上即席发言,并向大会秘书处另写有关开展中医工作的四项提案。1956年春,应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之请,由沪来京主持中医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