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776068
大小:9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4
《长春版七上清贫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清贫》一、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了解作者对人物的刻画。2.通过作者的遣词用字感悟作者的情感。3.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4.正确看待清贫与物质生活丰富的关系。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2.领悟方志敏的清贫的内涵和实质。3.通过作者的遣词用字感悟作者的情感。三、学法指导通过阅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兵士、我)的心理。通过分析用词,了解人物形象。通过本文的分析,感悟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四、课前预习 1.完成下列练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 奢( )侈( ) 矜( )持不苟(
2、 ) 颇( )金镯( ) 抛掷( ) 深山坞( ) ⑵解释词语: 清贫—— 奢侈—— 矜持不苟—— 发洋财—— 注目—— 传世宝—— 齿冷—— ⑶查阅资料,了解方志敏烈士的情况。 2.阅读文章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两个国方兵士说话的口气不是一样的。他们各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方志敏此时应该是怎样的说话语气?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习要点 1.作者在文中用什么短语说自己被俘?为什么又会提到这件事是趣事?趣在什么上? 2.准确地朗读出文中三人的说话。 3.根据描述国方兵士的用语,分析出他们在事情中心理变化的过程。概括出他们的特点。 4.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归纳出方志敏的形象。 5.补叙“传世宝”有何作用? 6.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着什么作用? 7.从全文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这些写作手法有什么用处? 8.本文最明显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对方志敏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作用? 9.如何理解方志敏的
4、“清贫”? 10.请同学们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对方志敏这种贫朴清廉的崇高品质的看法。【同龄人的作文】感谢清贫 当同龄人躺在安乐窝里,享受着优越生活时,我却陪着母亲,在地里挥舞镰刀,顶着骄阳,滴着汗水. 当身边的同学抱怨父母给的东西太少时,我却由衷的感到满足,尽管我的衣服朴实无华. 我感谢清贫,感谢清贫的父母在清贫中把我养大,感谢清贫的家庭给了我世界上最幸福的爱.教给我清白做人的道理. 因为清贫,我可以在一碗青菜鸡蛋面里感受到母亲沉甸甸的爱; 因为清贫,我可以从父亲粗暴的呵斥声中听出温情; 因为清贫,我年年月月穿着母亲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鞋,因为这,我为这理
5、想而奋斗的旅程才不孤独; 因为清贫,我才坦然的面对生活,认真的生活,快乐的领奖,换取两张笑脸; ...... 感谢上苍,把我安排在一个清贫的家庭中出生,成长. 清贫让我懂得了一粒米的来之不易,让我体会到人间最温暖的亲情,让我拥有最纯洁的友情....... 我用爱心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宽容的手抚慰朋友,用开阔的心胸来包.只因我生于清贫,长于清贫,清贫教会教会了我爱的真谛,教会我做人的真谛. 感谢清贫,给了我这么富有的人生.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6、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
7、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