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ID:13755694

大小:5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4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_第1页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_第2页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_第3页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_第4页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卫文本年度的历史地理研究,无论在学科有关理论的探讨,抑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成果。今仅就笔者所见,概略介绍如下。一学科有关理论的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问题,近年来似乎又成了学者们议论的“热点”。冯天瑜以《中华文化“隔绝机制”的地理基础》为题(《学术月刊》第1期),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东亚大陆与欧洲大陆的地理环境差异。认为古称“右高原、左大海”的中国是“大陆——海岸型”国度。因此,中国人显示了一种“大陆——海岸民族”的“特有风格”。而生活在呈现“陆——海交错”地理格局中的欧洲人则为“海洋民

2、族”。与欧洲人大相径庭的是,海洋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并没有占据战略性地位”。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拓边精神虽然雄健、恢弘,“但也主要指向亚洲大陆腹地”。甚至连城市地址的选择,“也显示了大陆民族的特征”。他认为“山地型”、“丘陵型”、“平原型”城市“中国古已有之,春秋战国已经齐备,唯独海岸型城市,唐宋以后才出现。而且直至近代方产生全国性滨海都会,如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等。”同时,重陆轻海、先河后海的倾向“很早就熔铸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文化心态,在文学、艺术、哲学中,都有所表现。”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为中华文化系统提供了相当完备的

3、“隔绝机制”;这种“隔绝机制”又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等人文条件的支持下大大被强化。在这种“隔绝机制”下,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固有的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邅、陈陈相因的延续性”;并“逐渐染上夜郎自大,以我为中心的痼疾”。其实,“四面屏障”的中华地理环境,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方面面都产生重要影响。这点,张艳国在《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一文中有虽简略但颇为全面的论述。无论对那一方面的论述,张文都贯穿这样一个观点:地理环境“不是独立地、起决定作用地在历史形态中表现出来,而始终

4、与社会的生产力运动、阶级矛盾的演变等因素密切联系,交相产生历史的作用。”与此同时,数十年前被某些学者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的梁启超,也被人“重新认识”。王记录在《梁启超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中向世人大声疾呼:应该给梁启超的“思想遗产”以“公允的评价”。他认为梁启超关于地理环境论述的观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到各地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第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有其多样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优劣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三,“地理环境并

5、不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最后决定的力量。”这三个方面都说明了,梁启超关于地理环境的观点“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在史学理论上是一种进步,梁启超并非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他的地理环境论“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在学术理论上的革命精神与进取精神。”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特别是河流下游的变化更是学者们着力研究的重点。与黄河、长江关系密切的所谓“九河”、“三江”之说,长期争论不休。但囿于自然地理知识的贫乏,特别是缺乏实地考察的感性知识,不少著名学者只是停留在繁琐考据的文字游戏之上。正如杨向奎先生在《读程瑶田的〈禹贡三江

6、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辑)一文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纸上谈兵”,虽有各家之说,但多为“误会的结晶”。只是近数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自然地理知识、注重实地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人心后,对历史时期河流变迁的研究才更趋向科学性。张淑萍、张修桂合力撰写的《〈禹贡〉九河分流地域范围新证——兼论古白洋淀的消亡过程》(《地理学报》第1期)在谭其骧、邹逸麟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九河”分流问题作出了新的论证,张文认为: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在接纳洛河之后,从今河南荥阳的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的古宿胥口,即分为东北、北两支大分流,而且各在其上游段形成九河分

7、流系统,即“兖州九河”与“冀州九河”。作者以为,《尔雅》所释“九河”实属兖州九河,即《汉书·地理志》、《汉书·沟洫志》所载黄河下游东北支分流水系。其流域在今高唐、黄骅、利津之间。而在《尚书·禹贡》中所载的黄河下游北支分流所播冀州九河,其流域在今深县、黄骅、天津、容城之间。他们认为,古白洋淀消亡的关键因素是《禹贡》河泥沙的长期堆积,其消亡过程即为《禹贡》河的发育过程。有“小黄河”之称的滹沱河变迁史引起了朱玲玲的兴趣。她以《明清时期滹沱河的变迁》为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论述了滹沱河的变迁。她认为,明清时期滹沱河下游“大致分成北、中、南三路。其中

8、南路又可分为二线:一线入宁晋泊,一线入滏阳河。中路由藁城经束鹿县东流入武强县南入滏阳河。北路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