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增强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诊断与改进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增强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诊断与改进机制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诊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中职学校中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教育是就业教育,学生在毕业后能否正常就业并服务社会,有懒于其在学校所受的德育教育。但是,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却不受学生的重视,许多学生认为德育就是“忽悠人”,
2、德育课上不上无所谓,学校正常开展的德育讲座可听可不听。中职学校学生中长期存在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增强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非常重要。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诊断“增强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中职德育工作的效果。一、强化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诊断、改进机制的必要性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南,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和帮助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学校确定的育人目标突出了德育大纲“立德树人”和“三维”(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契合时代特点,体现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自觉;育人理念突出了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向,契合育人目标与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了对现代职业教育规律趋势的科学探索;育人策略突出了方向性和时代性结合、“三贴近”、知行统一、教管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契合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引导与严格要求。贯
4、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目标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学校工作各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工作的内涵就是学校组织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活动。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中,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已成为关键性的工作,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是高素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职业院校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等角度出发,正确认识新时期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吸引力诊断教与改进机制的重要意义。德育
5、目标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融入和全面渗透,体现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德育规划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途径;德育工作计划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特色化。建立有学校或区域特色的德育工作组织体系,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学校定期在全体教职工范围内开展德育工作专项研究活动;领导团队积极参与德育管理、德育活动并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高度认可。职业院校开展的德育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就是以“德育教学工作”为对象,包括教学与学工两个方面的诊断与改进。在提高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客观地总结过去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并反思当下德育的工作现状,分析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在
6、诊断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知道当下德育工作的优缺点,以此为基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已有的德育管理与教学工作。开展职业院校德育吸引力的作诊断与改进机制的建立,激励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让学校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共同重视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教学工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二、强化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诊断、改进机制的内涵9(一)强化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诊断、改进机制的目标建立基“增强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诊断与改进机制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
7、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1、通过强化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诊断、改进机制,使学生成为中职德育工作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课堂的主导角色,更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放下“教导者”的架子,把学生尊为“主人”,为学生搭设唱戏平台。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事实上,德育缺乏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没有处理好课堂上主客体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很多情况下,教师主导,但学生不参与。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课“个人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