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ID:13708295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4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1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2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3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4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编制:审核:审批:2012-3-12【考点透析】考纲要求考情分析考向预测(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2011年全国新课程高考试卷共有17个选择题和1个主观题。命题点主要集中在古代农业和古代商业发展成就、经济重心的转移、古代经济政策等知识点上。试题呈现方式均是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而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

2、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此外关注社会公平公正的需要,“民生”、“平等”、“市场”、“开放”、“交通”、“经济文明”等都是当前审视古代经济发展的崭新视角。复习时还要关注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及由来所带来的影响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典题示范】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

3、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2.(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

4、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基础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1、主要的耕作方式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或“火耕”。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时期生产工

5、具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木、石、骨、蚌、铜器、青铜器井田制春秋以来铁器;唐代曲辕梨土地私有制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3、土地私有制出现时期:春秋战国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宋代不抑兼并。限田举措:北魏至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唐代延续。4、自耕农(小农经济)出现时间:春秋时期(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

6、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5(3)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4)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5)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6)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

7、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5、租佃制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产生:战国时期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普及: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特点: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