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703422
大小:7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4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院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指南,以合作发展为动力、合作就业为导向、合作办学为平台、合作育人为途径,全面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合作办学机制,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有关健全企业参与制度、促进校企合作育人的要求,在目前合作发展理事会、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我院校
2、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优化合作环境、合作模式、合作深度和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为此特制定本实施意见。一、合作的基本原则(一)互惠双赢、共享成果互惠双赢、共享成果是合作的动力。校企双方通过合作获得各自效益的最大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学院可以通过合作,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和服务产业的能力,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稳定渠道;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得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获得高质量的员工储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合作的目标。企业可以为学院提
3、供教学需要的岗位任职标准和毕业生质量评价,提供具备专业化的实践操作设备和环境、合作项目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等资源。学院具有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稳定的人力后备资源、用于员工提升培训的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合作项目的研发团队等资源。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通过合作谋求各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三)过程共管、责任共担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是合作的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内容广泛,环节繁多,需要有规范的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作为保障。通过建立合作发展理事会、合作沟通机制、项目管理机制、顶岗实习管理、人员互聘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方可有效地保证双方合作的有序、持久展
4、开。二、合作的基本条件(一)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与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原则上是学院大类专业对口的国家、地方支柱产业或通用产业类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诚信度。(二)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校企合作项目应能促进教学资源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研水平的提升,能带动学生招生、实习实训、就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和学院定位发展的需要。以下属于优先考虑的校企合作项目:1.结合专业紧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度高的合作;2.面向产业链,跨多个专业的合作;3.面向民政社会工作特色的合作;4.能同时引入
5、国际合作项目的合作;5.有200万以上资金或设备投入的合作。(三)不宜引进的合作项目1.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经营活动;2.给学院带来法律风险,对学生合法权益产生危害,单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性经营活动;3.影响意识形态稳定的国(境)外基金资助项目;4.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其它情形。三、合作的主要模式学院将进一步探索各类合作模式,如订单(制)培养、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组合模式等,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订单(制)培养合作模式是以企业(行
6、业)用人订单为依据,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协议,通过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形式,实现对口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负责,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学生毕业后实现在合作企业就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是按照“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教学共同承担、企业负责就业”的校企联合培养要求,根据合作企业需求,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学徒管理办法,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等
7、,学院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教学任务由学院教师和具备职业能力培养资质的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混合所有制模式是合作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参与学院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的模式,合作双方在签订协议前按照办学成本核定参与各方的产权或投入,明确产权归属、权利责任以及退出机制等,建立合作共同体的管理领导机制、师资互补机制、专业建设机制、产学研创新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文化交融机制等。通过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