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诗会第三讲课程讲义——韵的发展

布衣诗会第三讲课程讲义——韵的发展

ID:13699710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3

布衣诗会第三讲课程讲义——韵的发展_第1页
布衣诗会第三讲课程讲义——韵的发展_第2页
布衣诗会第三讲课程讲义——韵的发展_第3页
布衣诗会第三讲课程讲义——韵的发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布衣诗会第三讲课程讲义——韵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布衣诗会第三讲课程讲义——韵的发展讲师:柳雨轩地点:布衣诗会时间:2015年8月3日整理:布衣诗会官QQ374594190--------------------------------------------------------------------------------------------------------------------【一】讲述前言:很荣幸,能担任这个群里的讲师。今晚的课题是韵的发展。讲课前讲一点,我讲课不希望被人打断,因此我希望在我讲课期间,大家尽量不要打断我,有问题可以在我讲课

2、结束后统一讨论。而且,整理课件的孩纸,也比较方便。没有问题的话,就开始了。我认为,我国的韵文声律,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化瑰宝。我们作诗填词,讲究押韵,学好韵律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韵律。一、韵的发展:从古音到今音,它的发展它踏着音乐节拍迤逦而来,我之所以如此来说是因为我国的韵文一直是与祭祀,颂歌,盛典等紧密结合,这一切恰是周礼的礼乐的重要部分春秋以前以儒家为首的文人对于礼乐相当重视,比如《九歌》就是祭祀之歌 孔子看到众诸侯的“僭越”行为(就是对于臣子用王礼乐)即痛心疾首称之为礼乐崩坏。在古代臣子们礼乐宫室都是有

3、规模限制的如:马的数量,宫室的大小,乐队、舞姬的人数这些超出范围就为僭越。《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在其中礼乐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诸侯战争以来无数次的异族兼容无形中推动了声律的发展我国的声律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韵律的演变与战争之动乱密不可分。如吴语,因为越被楚国灭国因而导致越语被兼容在吴语中以及吴语越语兼容形成的新语种;这只是其中之一其实语言语音的变化就在这样的一次次兼容,分裂兼容中演绎的。语言学家将汉语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上古时期:两晋以前中古时期;南北朝到北宋近古时期;南宋到清前期现代时期;清

4、中后期到现在。而此划分第一二又与隋朝陆法言的切韵为蓝本,在这些年代的过渡中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不断的变化,革新。最早的注音法为直音:(古汉语的注音方法如:匀音云)但是这样的注音字太容易趋于贫瘠后发展为读若如信:郑玄注: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这只是更详细的直音而已。由于诸多不便,促成了反切的产生宋,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由于此注音法拓展了早期注音的窠臼,所以在古代切韵一直占有统治地位,而反切所得的韵就成为了早期韵书诠定的蓝本。延至三国时,李登所作《声类》首次提出了以宫、商

5、、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的理论。这就是南北朝时期四声发厥的先声。南北史演义载:梁主不以为奇,且问参政周舍,“什么叫四声音?”周政举“天子圣哲”四字这里当然不排除奉承之语!但是其所言天子圣哲恰恰是平上去入!可见其人的急智之才,四声的兴起是利弊参半的利处在于它将自梁以后近两千年的诗格导向了正统弊处是其多度的压抑了一些另类诗人。这就是有名的永明诗体!二、四声的发展:四声是由周颙提出沈括发展的!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按正常说韵律只是分平仄就可以,尤其的大部分联!但是在韵文,尤其是诗词中就不只应这样了!因为现在流传的词韵

6、中根本没有分具体的四声!而是简单的平仄通来区分!所以现在写词的人就更少了些抑扬顿挫的音律,这些无一不对初学者造成困难!平仄声调的应用在古韵文中最重要,因此古四声在短期内没有更好的代替音律的情况下,是废除不了的!下面我用古四声和他的用法来说明这个论点!古四声的平仄,分的更为详细。三声律发展的轨迹官韵:古时科举以诗赋取仕,如果考生所操方音各不相同,这些无疑使朝廷阅卷受到阻力!你有你的家乡话!我也有我的!并无韵律可言,为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写诗用韵标准,唐朝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审音"为主要任务的字典,即所谓"官

7、韵"。其实也和我们今天以北京话为普通话一样相对片面 。在建国后文人对以南音还是北音(即北京为主的北部方言而诠正的语言)作为普通话是以选票决定的结果北音以多两票为胜,这样看来南北语言孰优孰劣并没有定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颜氏家训,音辞篇里有这样一段话: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

8、弊,不可具论。在此颜之推将南北方言作了比较:南方水土和柔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榷而量之榷:独梁也。在这里我们应该翻译为标准,以准则而衡量。我曾经在其他的群里讲课时谈过,古文的翻译不需要什么结构说,也无需确定什么句子成分,只要我们精准的训诂每个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此前有一段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