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

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

ID:13666700

大小:3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3

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_第1页
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_第2页
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_第3页
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_第4页
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  摘要:兰渝铁路玄真观隧道施工中受到高地应力影响,造成初期支护喷射砼开裂掉块、钢架扭曲变形、仰拱填充砼隆起等破坏现象。该隧道区域原岩应力较大且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施工过程中通过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工作、超短台阶开挖、减少对围岩的施工扰动、合理预留变形量、让应力充分释放、加强支护、提高仰拱衬砌刚度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围岩大变形。本文主要介绍了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原因分析与控制施工技术,并对高地应力引起大变形施工技术进行探索与实践,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  关键字:隧道工程;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措施  1、引言

2、  目前我国铁路飞速发展,隧道比例大且铁路标准不断提高,穿越高地应力等各种复杂地质情况的长大隧道工程越来越多。隧道施工中会发生大变形,导至支护系统开裂、发生塌方、结构破坏等情况,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安全,增加施工成本。玄真观隧道斜井工区进入正洞施工以来,受高地应力影响,多处围岩和初期支护喷射砼片状错裂、崩块掉落、钢架扭曲、仰拱填充砼隆起等破坏现象,严重影响施工。施工中对地应力变形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制定有效控制变形的技术措施,通过现场施工实践对控制地应力变形的难题得出了一些结论,可为同类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待继续

3、研究和完善。  2、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玄真观双线隧道全长7447m,为高瓦斯隧道。位于构造侵蚀低山区,单面山跌岭山貌;洞身地形起伏较大,坡面覆盖2~8m坡崩积粉质粘土;地面坡度15°~35°,局部呈陡崖状,地面标高570m~975m,相对高差405m。隧道区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残破积层、崩坡积层,下覆基岩为白垩系剑阁组、剑门关组砂岩、泥岩,呈中厚层状。  从2011年9月开始,玄真观隧道DK626+180(顺线路大里方向)开始出现掌子面及上台阶围岩开裂、初期支护喷射砼开裂崩块掉落、型钢扭曲变形、仰拱填充砼隆起等破坏现象。在临近的仲家山

4、、四方山、肖家梁隧道施工时同样存在该现象,严重影响兰渝铁路隧道施工。经过玄真观隧道现场地质补勘和地应力测试,该隧道地应力最大主应力为11.9~18.9MPa,方位角为81~199°,最大主应力与水平面夹角(仰角)为13°~26°,与隧道轴线夹角40°~90°。从地应力绝对值看,地应力偏高,相对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体处在极高地应力状态。  3、原设计及施工出现的问题  3.1、原设计情况。  玄真观隧道DK626+180~DK627+230段原设计为Ⅲ级围岩,泥岩夹砂岩,岩层平缓。设计采用Ⅲ级加强一般锚段复合衬砌,拱部设Φ22mm超前砂浆锚杆支护(长度

5、3.5m)及系统Φ22mm砂浆锚杆,拱部设三肢格栅2m/榀,拱部挂网喷射砼厚23cm,边墙喷射素砼厚7cm。仰拱C30砼厚度45cm,仰拱填充C20砼,拱墙C30砼厚40cm(下锚段采用C35钢筋混凝土)。  3.2、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DK626+180~DK626+846段施工中,喷射砼后约24h开裂,1-2d三肢格栅开始变形,2d后钢格栅扭曲变形,大多呈麻花状,初支砼开裂掉块。仰拱填充隆起1-445mm,中心水沟挤压严重,局部位置中心水沟侧壁开裂。经量测数据分析:开挖后8d内围岩收敛速率较大,最大水平收敛速率达191mm/d,最大拱顶下沉速率

6、达103mm/d;最大水平累计收敛值为673mm,最大拱顶累计下沉值为462mm。在临近的仲家山、四方山、肖家梁隧道同样存在上台阶初期支护开裂、仰供填充上翘现象,严重困扰施工安全。结构破坏图片如下:  4、隧道变形原因分析  玄真观隧道围岩变形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危及施工安全,个别地段导致了二衬结构破坏。虽多次采取加强初支措施,但未能有效阻止玄真观隧道强烈变形与严重破坏,甚至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对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的认识不够、原因分析不彻底、针对性控制变形措施不强,必须认真分析变形破坏根本原因,正确制定各项措施指导开挖、支护和返修等工作,方可保证工程顺

7、利推进。  4.1、高地应力、软岩是变形的内因。  (1)地应力特征:玄真观隧道位于“5.12汶川地震”严重影响区,地处龙门山支褶皱带东部,四川中坳陷斜燕山褶皱带中之川北凹斜东部,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广泛分布,形成缓而开阔的背向斜,成孤立的鼻状弯穹构造。隧道于DK627+220穿越梓潼向斜核部,向斜走向N20°W,为宽缓向斜;向斜核部宽2~3Km,北东翼岩层产状N15~80°E/2~7°S,南西翼产状近E-W/2~8°N,最大埋深405m,褶皱核部的残余构造应力长期积累,岩体中存储了较高的应力。从DK626+840现场实测原岩地应力值较高,最大主应力值

8、达18.9MPa,实测最大主应力从绝对值上反映了隧道区测量段具有较高的地应力。最大主应力以近水平为主,最大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