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答案)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答案)

ID:13650456

大小:106.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23

上传者:U-3154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答案)_第1页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答案)_第2页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答案)_第3页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答案)_第4页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2010年免疫规划专业组综合复习参考题1、预防接种: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2、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3、疫苗: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的免疫制剂,既包括用于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狭义的概念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4、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5、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和设备。冷链设备、设施包括冷藏车、疫苗运输车、冷库、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冰排及安置设备的房屋等。6、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7、第二类疫苗:是指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8、免疫程序:是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预防针对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次序、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9、常规接种:是指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程序和预防接种服务周期,为适龄儿童提供的预防接种。10、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23 对易感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11、强化免疫:是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人群免疫状况和传染病控制目标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目标人群开展的群体性接种。12、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13、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14、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15、cVDPVs: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16、VAPP:即脊灰疫苗相关病例,是监测到的AFP病例中与服用或接触疫苗有关的麻痹病例17、麻疹疑似病例: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18、柯氏斑:病人发热2~3天后,口腔颊粘膜周围可见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为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19、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以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点,包括牙关紧闭、颈肌僵直、角弓反张以致丧失任何功能。喉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染及全身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20、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21、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22、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23 23、群发性癔症:是指预防接种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以精神或心理因素为主的癔病综合征。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但体检无阳性体征。二、填空题1、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标本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样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2、AFP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为: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3、AFP病例在麻痹发生60天后,要对其病例进行随访,随访表须于75天内上报至市、省级疾控机构。4.AFP报告14种,举出其中5种:格林巴利综合征、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短暂性肢体麻痹5、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6、AFP病例可分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VDPV病例、脊灰排除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7、所有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大于1/1000活产儿的县(市、区)都应视为新生儿破伤风高危县。8.麻疹的主要症状发热、皮疹、咳嗽、结膜炎、卡他症状、柯氏斑9.消除麻疹的指标之一,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排除输入病例)10.我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的麻疹接种率指标为95%以上11、麻疹监测病例的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排除病例12、麻疹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8℃保存,如果7天内不能运送的,应置-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全血标本不能冻结。13、对疑似麻疹病例,出疹3天内麻疹IgM抗体阴性者,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第2份血标本。14、现阶段麻疹暴发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23 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15、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为: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万以上,同时80%以上的县区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16、麻疹监测系统及时性指标为:麻疹疑似病例48小时完整调查率达到80%以上,实验室血清检测结果7天内及时报告率达到80%以上。17.麻疹监测系统特异性指标为: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麻疹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到达90%以上,采集病原学标本的暴发疫情数占暴发疫情总起数的百分比达到80%以上。18.2006~2010年全国乙肝防治规划中的目标之一是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降1%以下。19.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20.乙脑第一份血标本的采集应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2份血标本在发病3-4周后采集。如第1份血清/脑脊液标本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抗体IgM阳性,可不采集第2份血清。21.预防接种常规资料中的统计资料可分为记录表调查表统计报表。22、河南省“三规范一意见”具体指《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河南省免疫规划疫苗、注射器管理规范(试行)》、《河南省免疫规划资料管理规范(试行)》、《河南省免疫规划督导工作指导意见(试行)》23、河南省免疫规划主要技术规范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24、《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中规定:各级疾控中心设立的预防接种门诊应遵循属地管理原则,须与本单位免疫规划科室分开,并接受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免疫规划科室业务管理。25、产科接种点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管理。26、预防接种单位分为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产科接种点、临时接种点。23 27、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分级管理,共评定为示范预防接种门诊、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合格预防接种门诊三级,其复核的年限分别为4年、3年、2年。28、预防接种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接种人员组织培训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河南省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29、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人员应按照服务总人口的万分之一配备,但不得少于3人;村级接种点至少安排1名接种人员;城市产科接种点至少配置2名接种人员,农村产科接种点至少配置1名接种人员。30、制定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计划的计算方法为:某种疫苗/注射器计划量(剂次/支)=上年度统计人口数×出生率×流动人口系数×接种剂次数×损耗系统-上年底库存量(剂次/支)。3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于每年11月10日前通过疫苗和注射器网络报告系统上报免疫规划疫苗计划。32、疫苗的基本分类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多糖疫苗、重组疫苗。33、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疫苗与冷库壁、疫苗之间应留有1-2cm的空隙,以便冷空气循环。34、疫苗使用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保证需要、适当储备、避免浪费。35、分发疫苗应当遵循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36、按照《河南省疫苗和注射器管理规范》要求,乡级、县级上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进度及需求计划报表”和“第二类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进度报表”的时限分别每月5日前、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37、《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38、《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调查诊断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39、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由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预防医学会负责。4023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诊断专家组做出,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41、在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42、儿童预防接种卡证管理中,接种单位至少应隔半年对责任区内的儿童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片,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理。43.2008年,由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等5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44.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15种疾病包括:结核、乙肝、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乙脑、流脑、腮腺炎、风疹、甲肝、脊灰、炭疽、出血热、钩端螺旋体。45.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当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时,8月龄接种时可应用麻风疫苗替代,18—24月龄可用麻腮疫苗替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第4剂次至第1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替代全细胞百白破,不足部分继续使用无细胞百白破。46.按照河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工作指标:到2010年,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包括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包括含麻疹疫苗成分的麻腮风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5%以上,其他扩大疫苗在覆盖地区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47.到2010年,甲肝疫苗力争在全省范围对适龄儿童普及接种;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以上。48.对于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儿童,其补种原则中指出:未接种卡介苗的<3月龄儿童可直接接种,3月龄~3岁儿童应做PPD试验,对试验结果阴性者进行补种,≥4岁儿童不予补种。49、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国家客户端软件中,儿童疫苗接种信息手工录入可分为手工单苗录入、手工多苗录入和手工批量录入。23 50、免疫规划年度报告总共包括12个表,年度报表的报告时限于每年的1月30日前上报到县级,县级于2月15日前上报市级,市级于2月底前上报省级。51.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保管,由接种单位免费发放,统一编号。5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中要求:疫苗接种反应疑似异常反应监测覆盖率100%,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率≥90%。53、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免疫起始月(年)龄、接种剂次和剂量、剂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几种疫苗联合免疫等问题。其中接种疫苗的起始时间、接种剂量和接种时间间隔是正确使用疫苗的3个最重要的问题。54、疫苗瓶开启后应尽快使用,如不能立即用完,应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当疫苗瓶开启后,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55、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56、预防接种服务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根据接种服务的组织形式,预防接种服务可分为常规接种和群体性接种。常规接种可以分为和基础免疫,群体性接种可分为加强免疫、强化免疫、应急接种/突击接种。57、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三、单选或多选1.2004年(C)明确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A.《预防接种工作规范》B.《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C.《传染病防治法》23 2.2005年3月24日国务院颁布(B),同年6月1日实施。A.《预防接种工作规范》B.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C.《传染病法》3.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其接种对象为(B)。A.2007年以后出生的所有儿童,包括流动儿童B.规定实施时间起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各剂次月(年)龄的儿童C.2007年以后出生的、在居住地居住≥3个月的儿童4.《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疫苗分为(A)。A.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B.常规免疫规划疫苗和应急接种疫苗C.家规定疫苗和省级规定疫苗5.我国预防接种的形式包括:(B)A.医院接种、门诊接种、上门接种B.定点接种、入户接种、临时接种C.应急接种、常规接种、临时接种6.脊灰疫苗及百白破疫苗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C)天。A.≥15天B.≥15~30天C.≥28天7.2种减毒活疫苗可以在同一天、在(B)部位接种,若不在同一天必须间隔()天。A.不同、30天B。不同、28天C.相同、28天8.HIV阳性儿童,不予接种卡介苗,HIV阳性儿童发病前(A)接种其他疫苗。A.可以B.不可以C.不知道9.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免疫规划工作年报表,县级应于次年(A)23 以前完成,并上报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2月15日B.3月15日C.3月底10.应在2~8℃条件下存放的疫苗包括:(A)A.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甲肝疫苗、出血热疫苗;B.乙肝疫苗、甲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C.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脊灰疫苗。11.8℃以下存放的疫苗包括:(C)A.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麻风疫苗、流脑疫苗B.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C.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12.接种疫苗后,出现死亡、群体性反应(B)小时内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A.8小时B.2小时C.12小时D.24小时13、预防接种门诊至少按(C)接种,条件允许的应按(D)或(E)开展接种。A.双月B.单月C.旬D.周E.日14、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室(区)公示内容:(ABCD)A.安全接种制度B.常用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C.宣传画D.留观醒目提示15、督导方式可分为:(ABC)A.综合督导B.专项督导C.临时督导23 16、《河南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规定乙肝监测的对象为(C)A.所有乙肝病人B.所有新发乙肝病人C.15岁以下新发病人17、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报废实行严格审批和统一报废制度,未经审批,任何(C)不得报废一类疫苗。A.单位B.个人C.单位和个人18、《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第十五条规定: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时,需提交以下资料(ABCDEF)A.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B.受种者健康状况、知情同意告知以及医学建议等预防接种有关记录;C.与诊断治疗有关的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D.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和储存温度记录等;E.相关疫苗该批次检验合格或者抽样检验报告,进口疫苗还应当由批发企业提供进口药品通关文件;F、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19、疫苗储存错误的是(DE)A.电冰箱内贮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cm的空隙。B.冰箱门因经常开启温度变化较大,冰箱门内搁架不宜放置疫苗。C.疫苗要按品名和失效期分类摆放。D.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应储存在冰箱的冷冻室内。23 E.温度计应放在贮存疫苗的电冰箱箱壁处,每天下班前记录温度。20、皮肤消毒正确的是(B)A.如果接种部位皮肤不清洁,先进行清洗。B.用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螺旋式的由内向外消毒接种部位皮肤,涂擦直径约5cm。C.用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上下来回消毒接种部位D.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2%碘酊消毒,局部用75%乙醇消毒时,待干后再接种E.如果皮肤消毒处75%乙醇未干,可用口吹干后再行接种21、预防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ABCD)A.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和接种证B.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C.核实接种疫苗名称D.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E.提前1个小时抽吸疫苗套上安全帽后放在治疗盘中等候接种22、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BCDE)A.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B.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C.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D.23 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E.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F.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23.《河南省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预防接种门诊工作职责包括(ABCDE)A.收集本地计划免疫有关的基本资料B.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地常住、暂住和流动人口中的接种对象C.通知全部应种对象接受预防接种D.严格实施安全接种,并作好接种记录E.准确按时报告工作情况和报表24.常规免疫报表中累计应种人数的计算方法为(C)A.1~12月(或1~6月)应种人数总和。B.1~12月(或1~6月)实种人数总和加上12月(或6月)应种人数。C.1~11月(或1~5月)实种人数总和加上12月(或6月)应种人数。D.以上都不是。25、麻疹的首针免疫月龄为(C)A、6月龄B、7月龄C、8月龄D、1周岁26、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几期:(ABC)A、前驱期B、出疹期C、恢复期D、潜伏期4、新的《麻疹监测方案》中要求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达到(B)A、100%B、90%C、80%D、85%23 27、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标本的采集量为(B)A、1~2mlB、2~3mlC、5mlD、0.5ml28、流脑的临床表现主要有(ABC)A、急性发热B、剧烈头痛C、恶心、呕吐D、畏光E、抽搐29、我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菌群主要为(AC)A、A群B、W135群C、C群D、B群E、Y群30、请问接种第一剂次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第二剂次A群流脑疫苗至少间隔(D)?A、1月   B、2 月   C、3月   D、12月31、免疫安全的保证包括(ABCD)A.建立有效的冷链系统B.科学的免疫程序C.接种人员培训D.安全的接种器材E.从零售药店或个人手中购进疫苗32、绩效考核中,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应符合(ABCD)A.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符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的要求B.网络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审核状态为"省级审核"C.本级参与处置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资料要有:个案报告卡、个案调查表、本级调查诊断书(严重不良反应还要有详细的调查报告)和年度疑似异常反应监测总结。D.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处置要求提供资料。33.判定为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接种单位时需同时符合(ABCD)A.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管理辖区内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23 B.将辖区内2005年以后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纳入系统管理达到95%以上(在平台未开通前,儿童个案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软件即为管理)。C.接种单位用户档案表的审核状态为终审。D.现场随机抽查区域内1-2岁本地有接种证的儿童,每个单位核查5名,核查儿童接种证与系统内相对应儿童的接种记录应保持一致。34.在对报告接种率进行差值(D)评价时,当D<0.05时可定为(A),当D为0.05~0.15时可定为(B),当D>0.15时可定为(C)。A.可信B.可疑C.不可信35.医学会不予受理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的是(ABCDEF)A.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的。B.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或者已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者判决的.C.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未按规定提交有关材料的D、提拱的材料不真实的E.不缴纳鉴定费的F、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36、医学会应当自收到有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材料之日起(B)内组织鉴定,出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A.30日B.45日C.60日D.90日3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是,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批签发等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B)年备查。A.1年B.2年C.3年D.4年四、是非题23 1、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国家客户端软件应用中,当新增完儿童信息后,若发现儿童的出生日期、区域划分、在册情况等信息错误时,可点击修改按钮进行修改。(×)2、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需达到100%。(×)3、《麻疹监测方案》中要求麻疹疑似病例48小时完整调查率达到85%以上,实验室血清检测结果7天内及时报告率达到85%以上。(×)4、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的注射剂量均为0.5ml,注射途径均为皮下注射。(√)5、流行性脑脊髓炎属于丙类传染病。(×)6、开展乙肝监测,可以掌握乙肝发病情况、分析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订和调整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7、2005年卫生部已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传染病之一,并于2006年1月下发《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8、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9、破伤风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0天,平均10天。(×)10、新的《麻疹监测方案》中要求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达到85%(×)11、新生儿破伤风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生人员的手或者所用工具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脐部被破伤风杆菌侵入而引起。    (√)12、在儿童迁移或者接种单位变迁时,儿童预防接种证可随着转移,不必更换,对吗?(√)13、对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进行温度记录,并保存3年备查。(×)23 14、预防接种证、卡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15、预防接种卡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16、在AEFI监测中,较重的一般反应如发热>38.5℃或红肿浸润≥2.6cm也需报告。(√)17、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补偿费用由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X)18、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儿童18月龄接种1剂次甲肝减毒活疫苗。(√)19.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由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负责。(√)2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1年备查。(×)五、问答题1、简述我省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及其预防疾病。答:我省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分别为: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成份疫苗(麻疹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风疫苗)、流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分别预防结核、乙肝、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风疹、腮腺炎、流脑、乙脑、甲肝。2、简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合格接种判定标准。23 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剂次间间隔时间正确;有准确的儿童出生日期和接种日期记录。3、简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报告接种率评价内容及方法。答:评价内容包括: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及时性、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评价。评价方法分别为:及时率: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完整率:在规定时限内实际报告以及无漏项报告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正确率:报表中无逻辑性、技术性错误的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可靠性评价方法包括:图表法、差值(D)评价法、比值(R)评价法、比较法。4、简述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儿童补种疫苗时应掌握的原则。答:(1)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3)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5岁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6~11岁儿童使用白破联合疫苗;≥12岁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4)未完成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岁儿童未达到3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次。≥4岁儿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4剂次。(5)未完成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含强化免疫等)的儿童,应补种完成2剂次。(6)未接种卡介苗的<3月龄儿童可直接补种,3月龄~3岁儿童对PPD试验阴性者补种,≥4岁儿童不予补种。5、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内容。答:(123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当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等。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2)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6、接种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具体指的是什么?答:“三查”指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指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7、简述当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的HIV感染不详时,其如何进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答:当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HIV感染不详时,儿童在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时需注意:①出生后暂缓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当确认儿童HIV阴性后再予以补种;当确认HIV阳性,不予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②已知母亲HIV阳性的新生儿,如经医疗机构诊断,出现了HIV相关症状或免疫抑制症状,不予接种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如无HIV相关症,可接种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③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可按照免疫程序接种。④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时,应使用乙脑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⑤其它疫苗的接种可参考疫苗说明书的规定。8、使用冷藏包(箱)时,如何摆放疫苗?答:(1)脊灰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等放在冷藏包(箱)的底层;(2)卡介苗放在中层,并有醒目标记;(3)严禁冻结的疫苗,如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等放在上层,不要直接接触冰排。(4)其他疫苗按照使用说明书规定温度,参照上述要求放置。(523 )脊灰疫苗装在塑料袋内,无包装盒的疫苗和稀释液用纱布包好,冷藏包的空隙用纱布或纸张填充,防止疫苗瓶振荡破裂。9、简述如何使用冷藏箱(包)。答:(1)运送和储存疫苗时,冷藏箱或冷藏包内应按照要求放置冻制好的冰排。疫苗瓶不能直接与冰排接触,防止冻结。(2)运送和储存疫苗时,应在冷藏箱或冷藏包的底层垫上纱布或纸,以吸水和防止疫苗破碎。(3)每次使用冷藏箱或冷藏包后,应清洗擦干后保存。10、疾控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或购进第二类疫苗时,应当查验、审核哪些内容。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时,(1)应当进行查验,审核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的资质,并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购进进口疫苗的,还应当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索取的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2)查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是否标有“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专用标识。(3)查验疫苗的冷藏条件。在规定的冷藏要求下运输的疫苗,方可接收。(4)核对疫苗和注射器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温度记录、供货单位、生产厂商、质量状况等内容,做好记录。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11、简述如何判定疫苗是否冻结过。答:将被检和对照的正常疫苗瓶同时摇匀后静止竖立,如被检疫苗在短时间(5~1023 分钟)内与对照疫苗相比,出现分层现象且上层液体较清,即可判断被检疫苗冻结过。12、简述预防接种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答:(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3)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4)预防接种门诊应当具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条件,乡级以下应积极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13、临时接种点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答:(1)具备与接种对象数量相适应的疫苗储存、疫苗接种基本条件,预诊、接种、观察分区(室)设置,并有明显标志。(2)根据工作需要,安排足够数量的合格接种人员。(3)配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救治药械。14、预防接种门诊预诊室需公示的主要内容。答: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预防接种认证书、责任区域示意图、接种疫苗家长须知、预防接种流程、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及免疫程序、接种服务价格及咨询电话等。15、村级接种点应公示的主要内容。答:村级接种点应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预防接种工作流程;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价格等;接种服务咨询电话,宣传资料等。16、预防接种单位需收集的资料包括哪些?答:(1)人口资料:总人口数、性别、总户数及<1523 岁各年龄组的人口构成资料;各月出生人数;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迁出、迁入情况。(2)疫情资料:国家免疫规划相关疾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病例、暴发疫情波及人数、范围及相关数据资料。(3)接种资料:实行村级接种的单位,对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应做好完整记录,掌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种人数、实种人数、未接种人数及原因分析,儿童接种底册等资料;城区接种单位应有免疫服务范围划分资料(图);辖区应种人口掌握资料、未种儿童的再通知记录;上级规定的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资料。查验接种证资料,查验接种证后补种工作实施资料。(4)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注射器和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及使用情况、疫苗运输记录、冷链温度监测记录等。(5)各类宣传资料。工作场所要张贴免疫程序、第一类疫苗品种、第二类疫苗的价格公示;疫苗的作用、禁忌症、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留存各种活动的宣传单、磁带、照片等资料。17、简述预防接种单位的责任区域划分的原则。答:预防接种单位的责任区域,按照以居住地划分的原则,城市(城镇)按行政区划与街道相结合的方法、农村按行政村或自然村进行划定,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避免区域交叉和遗漏。18、接种点客户端用户档案表功能答:(1)为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向国家信息管理平台上报数据开通权限(开户)。(2)即时了解各地客户端软件部署进展情况。(3)了解软件部署地区人员、设备和软件情况。(4)了解软件部署地区不同客户端软件使用情况。(5)通过分级审核,保证了接种点设备要求,保证国家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安全。19、消除麻疹的指标是什么?23 答:麻疹发病率小于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输入病毒导致的麻疹暴发病例数<100例,流行持续时间<3个月。20、简述新生儿破伤风确诊病例诊断标准。答:出生后正常吸吮及哭闹;生后第2~28天发病;发病后不能吸吮或进食困难,随后发生肌肉强直和/或痉挛。21、AEFI按发生原因可分为哪几类?答:可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反应。22、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报告书写内容。答: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描述;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分析;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初步判定及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23、当接到一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进行现场调查时,需调查哪些内容?答:调查内容包括:(1)现场访视病人了解基本情况,进行临床检查,收集临床资料;(2)疫苗的基本情况;(3)预防接种组织实施情况;(4)同批次疫苗接种情况及反应发生情况;(5)同品种疫苗既往应用及反应发生情况;(6)当地类似疾病发生情况。各地可以根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具体情况增加调查内容。24、简述无菌性脓肿治疗方法答: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项:(1)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223 )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并可注入适量抗生素。不宜切开排脓,以防细菌感染或久不愈合。(3)脓肿如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且已形成空腔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4)有继发感染时,先根据以往经验选用抗生素,然后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按照药敏培养实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换药时用3%硼酸溶液冲洗伤口,引流通畅。25、简述预防接种引起的群发性癔症的特点。答:(1)急性群体发病(2)暗示性强(3)发作短暂(4)反复发作(5)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符,无阳性体征。(6)女性、年长儿童居多(7)预后良好。26、简述预防接种引起的局部过敏反应临床表现答:(1)重复注射某种疫苗后在急性局部炎症消退后7-10天发生。(2)在注射局部发生急性小血管炎症为特征,其表现为局部组织变硬,并有明显红肿,轻者直径5.0cm以上,严重者扩展到整个上臂。一般持续时间可达月余,愈后不留痕迹。(3)严重者在注射部位有轻度坏死,深部组织变硬。(4)个别严重者局部组织、皮肤和肌肉发生坏死和溃烂。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