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617732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3
《地方院校餐饮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地方院校餐饮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摘要:建立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可激发人力资本内在创造力,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文章通过对地方院校餐饮企业薪酬分配现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地方院校餐饮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就如何构建与地方院校餐饮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分配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院校;餐饮企业;薪酬分配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向着更加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发向转变,高校餐饮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型逐步向企业化管理转制。地方院校餐饮部门现行薪酬分配制度所具有的局限
2、性、不合理性和不适应性日益显现,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符合高校特点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薪酬分配制度,成为地方院校餐饮改革的紧迫课题。 一、地方院校餐饮企业薪酬分配现状分析 (一)薪酬总体水平低 高校餐饮企业脱胎于高校,又服务于高校,同时具有市场和教育的双重属性。它要像其他社会企业一样追求经济利益,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作为高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要服从于教育规律,遵循“服务为教育”原则,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自2006年下半年,食用油、禽肉、燃料等办伙物
3、资持续涨价,地方院校餐饮企业受资金、规模、地理位置等条件限制,餐饮成本大幅增加,与此同时要保证学生食堂饭菜“价不增、量不减、质不降”,相当数量地方院校餐饮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极大地制约了员工福利待遇的提高。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地方院校餐饮企业服务最大化与效益最大化之间矛盾更加突出,大部分地方院校餐饮企业员工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员工产出与投入比远低于社会同行业水平。 (二)对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重视不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4、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然而,大多数地方院校餐饮企业还没有完全按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进行分配。薪酬与个人绩效联系不紧密,个人收入仍是职务、职称、工龄的函数,而不是与生产要素贡献成正比例关系;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与一般岗位收入差距不明显,薪酬分配中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现象突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收入分配原则相违背,致使企业薪酬分配对人才激励不足,企业缺乏活力,技术、管理等人才大量流失。 (三)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体系4 高校餐饮企业经营服务部门多,工作岗位特点各异,各工种量
5、化比较困难,且在经费来源和管理上存在着差异。目前,多数地方院校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套用高校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工勤人员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缺少针对各岗位、各工种不同特点的薪酬分配办法。许多餐饮部门员工工种与实际所在岗位脱节,所评专业技术资格与所聘技术岗位不相适应,不在此岗、不干此类技术活却能享受此技术等级工资,无法有效调动各类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 (四)同工不同酬 高校后勤餐饮企业由原事业单位转型而来,在利益分配上普遍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政策,对员工的考核、作用、信息、机会等方面重事业编制员工,轻
6、外聘员工。特别是受外聘员工关注的分配制度很不完善,外聘员工同事业编制员工相比,在劳务薪酬、福利待遇方面相差悬殊,带有明显的半事业半企业管理特点。据了解,全国尚未有地方院校餐饮企业已建立外聘员工与事业编制员工利益平等的薪酬分配体系,同工不同酬现象非常普遍,严重挫伤了外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终将阻碍地方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餐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院校餐饮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 (一)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按各类人员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贡献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员工薪酬
7、分配形式和薪酬标准。加大对核心层分配倾斜力度,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普通层员工收入水平,保证各类人员薪酬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一致,形成“凝聚核心、稳定骨干、激励全体”,适用与不同类型员工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二)以岗定薪 提倡推行各种形式的岗位工资制。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定员定额和岗位测评,做到以岗定薪。通过岗位权值区分不同岗位的区别,岗位权值相对固定,岗位人员可变。重实绩、重贡献,打破身份、职级界限,收益与贡献、业绩和效益挂钩,合理拉开分配档次,
8、突出岗酬结合特点,从制度上杜绝论资排辈现象,充分体现“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原则。 (三)坚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按照“十六大”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分配格局,实现利益重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