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600375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3
《解答推理题要避开的“雷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解答推理题要避开的“雷区” 例1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f(x),对于任意的实数都有f(x+2)=f(x+1)-f(x),且f(1)=lg3-lg2,f(2)=lg3+lg5,则f(2013)的值是. 难度系数0.52 错解2013 错因分析上述错解产生的原因是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推理.有些数常以函数的形式出现,函数值自然也在变化,此时如要确定某个自变量所对应的较大函数值,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能找出函数值出现的规律,那么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正解此题如果想直接求出f(2013)的值,显然是很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先由已知
2、条件求出f(1),f(2),f(3),…的前几个值,分析其具备什么特征,然后设法找出数值出现的规律,从而归纳推理出f(2013)的值. ∵f(1)=lg3-lg2,f(2)=lg3+lg5,又f(x+2)=f(x+1)-f(x),∴f(3)=f(2)-f(1)=lg5+lg2,f(4)=f(3)-f(2)=lg2-lg3=-f(1),f(5)=f(4)-f(3)=-lg3-lg5=-f(2),f(6)=f(5)-f(4)=-lg5-lg2=-f(3),f(7)=f(6)-f(5)=lg3-lg2=f(1),f(8)=f(7)-f
3、(6)=lg3+lg5=f(2).由此可知,函数f(x)的值是一个以6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 依照上述规律,我们可猜想f(2013)=f(335×6+3)=f(3)=lg5+lg2=lg10=1. 小结由于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都有猜想的因素存在,所以结论并不能保证正确.为了尽力保证正确,学生需要充分根据前几个数据的变化规律来推理,而不能直接根据表面的情况去猜想. 例2如果△A1B1C1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A2B2C2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则 A.△A1B1C1和△A2B2C2都是锐角三角形 B.△A1B1C1和△A
4、2B2C2都是钝角三角形 C.△A1B1C1是钝角三角形,△A2B2C2是锐角三角形 D.△A1B1C1是锐角三角形,△A2B2C2是钝角三角形 难度系数0.45 错解A或B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由于给出的条件较少,所以学生着手感觉比较难.对于判断△A1B1C1是锐角三角形容易解决,但如何判断△A2B2C2是钝角三角形,学生就感觉一筹莫展了.其实,利用反证法推出与已知矛盾,问题可得证. 正解由于cosA1=sinA2,cosB1=sinB2,cosC1=sinC2,所以有cosA1>0,cosB1>0
5、,cosC1>0.故△A1B1C1是锐角三角形. 对于△A2B2C2的形状,我们只能通过反证法来进行判断. △A2B2C2不可能为直角三角形.若△A2B2C2为锐角三角形,则有cosA1=sinA2=cos(-A2),cosB1=sinB2=cos(-B2),cosC1=sinC2=cos(-C2),于是可得A1=-A2,B1=-B2,C1=-C2.上述三式左右对应相加,有A1+B1+C1=-(A2+B2+C2),即A1+B1+C1=.这与已知△A1B1C1的内角和为π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故△A2B2C2是钝角三角形.选D
6、. 小结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等问题时,有时条件较少,需要学生充分挖掘已知条件,利用条件进行推理分析,同时结合反证法的证明思路寻找矛盾进行破解. 例3已知从O点所作的射线OM,ON上分别有点M1,M2与点N1,N2,则三角形的面积之比=?.若从点O所作的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射线OP,OQ,OR上分别有点P1,P2,点Q1,Q2,点R1,R2,如右图所示,则类似的结论为. 难度系数0.63 错解=? 错因分析此题是一个立体几何中的类推问题,关键是要结合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将面积关系转化为体积关系,达到化暗为明的
7、目的. 正解考虑到二射线问题,可得以下面积关系:=?.射线问题可推广到体积关系.学生不妨考虑两条射线OP1,OQ1,可得=?,则以面OP1Q1为底面,在射线OR1上过点R1,R2作平面OP1Q1的垂线R1D1,R2D2,则R1D1∥R2D2且=.因此,==??=??,于是可得=??. 小结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中,有关问题离不开化归与转化思想的运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需要通过归纳、类比、猜想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是要化归与转化,在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就是一种化归思想的集中体现. 例4若数列{an}是等比数列,且an>0,则有数列
8、bn=(n∈[*][N])也为等比数列.类比上述性质,若数列{cn}是等差数列,则有dn=,也是等差数列. 难度系数0.62 错解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类比推理问题,破解的关键是要找出对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从而推出可能的结论.已知是等比数列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