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571116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3
《2011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坐中闻一曲杂弹长精神——2011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述评评委组引言:2011年岁末,在各校初评推荐的基础上,部分优秀青年语文教师参加了全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老师们携自我准备的三个课例,彰显着优雅的学科素养,先后参加了笔试、说课与讲课三个环节的评选活动。精心的准备,精准的解读,精致的设计,无不体现着教师智慧的火花,其间的精彩也无不展示着教师、教研组和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尤其是在最后的讲课环节,多名教师或同课异构,或独运才思,在课堂上展现了别样的风采。一路走来,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和精心准备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精彩;备赛学校——淄博师
2、专附中、淄博市育才中学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舞台与学生资源。呕心沥血,砥砺智慧。在活动结束的一段日子里,评委组的老师们和所有参赛教师一样,都进行了深刻的书面总结与反思。重在参与,磨砺自我;贵在过程,反思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异彩纷呈。在琐碎的事务工作之后,本着“以课为例,突出问题”的原则,采用“由点及面,触类旁通”的方式,我们真诚地与老师们分享在比赛中收获的点点滴滴。因此,以下所述课例或扬或抑,但绝无厚此薄彼之意,挂一漏万,权作研讨阐述方便,未涉及的课例也不代表无圈点之处。我们谨从大赛
3、的初衷,管窥一二,引发更多思考,期待不断成长。述评关键词:文本写作借鉴助读细节心态关键词一:文本余映潮先生在他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第一章第一句话就指出:“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正如余老师所说,没有好的文本解读就很难上出精彩的阅读课。但是也不能说有了好的文本解读就一定能上出好课。文本解读对阅读度教学之成败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说已为大部分语文老师所认可。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都体现出了很强的文本意识,都能展现出一种关注文本的姿态,不再有整堂课游离于文本之外、非语文泛语文充斥课堂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趋
4、势。当我们有了正确的意识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追问文本解读的能力了。“文本解读”对语文老师而言是硬功夫,须千锤百炼,且永无止境。这个不是看几篇理论文章,学几种体例范式就可以的。要学习,更要实践;要在阅读中学习,更要在阅读中实践。读书,就应当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之事。说课环节,有位选手所展示《三峡》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教师良好的文本素质。在这一设计中,教师关注到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良多趣味”等句子中所蕴含的惊异与赞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深入感知作者情感。对学生而言,这种情感是实的而非空的,这比泛泛地谈“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要具体和
5、细致得多。而有的选手对文本的把握则有失偏颇。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前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出了一个失意悲苦的苏轼,后一环节又引导学生解读出了一个喜悦自得的苏轼。且不说这两番品评是否合理到位,单是因为缺乏对这两种情感进行有机地整合,就会给学生留下一个很纠结的问题:那一晚,苏轼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湖心亭看雪》一课中,在讨论“舟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为什么要用“粒”来写人这个问题时,有个学生说“因为作者离舟中人很远”。教师简单否定便让他坐下了。其实,学生的这个错误认识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用“粒”写人,是极远的视点,而此时作者就在舟上,这样的矛盾
6、如何解释?因为作者是把自己的心灵融入那一片寂寥的天地之间,不再局限在那一叶小舟上,此时的自己和小舟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风景。这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的境界,也正是那一串量词最值得品味的地方。也许就是因为缺乏对文本更深入地把握,课堂上就会错失一个不可多得的课堂精彩生成点。我们提倡教学环节的整合,其基础正在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站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打量文本,总览文本全貌才能产生有效的整合。如有的教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给了学生四个甚至是六个任务。这并非真正整合,只是问题的叠加。说明执教老师并没有真正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的特征,虽然有
7、了整合的意识,却仍不能设计出牵一发动全身的大问题、主问题。就这一点而言,大部分参赛教师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还需锤炼。我们上面提到文本功底须千锤百炼,且永无止境,这并不是说文本解读就是一件苦差事。我们觉得语文教师应当学会享受文本。陈思和教授在《中国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中说:“欢悦地、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真正进入文学。”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作品,珍视自己的感性阅读体验,才是我们应有的阅读状态。就算是语文书上的课文,最好也不要一上来就把它当成教学任务去苦苦研读,入选教材的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妨先把它当做美文欣赏一
8、下。再说,如果我们做老师的都把研读课文当做苦差事,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快乐起来呢?以这样的心态去体验文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教学价值。再一点,我们提倡对文本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个“自己的见解”不一定就非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