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562361
大小:1.23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8-07-23
《可爱的四川七年级下册全套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第一课科技与教育2课时总第1-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西汉文翁在古蜀创立蜀郡郡学的基本原因和经过,了解西蜀郡郡学创办、开创官学先河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材并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作为古蜀文明继承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教学手段录音机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方法和手段、改进建议)第一课时1.导入。四川的都江堰举世闻名,“李冰治水”家喻户晓。但是,“文翁化蜀”就不一定为人所知,其实“文翁化蜀”对四川的贡献以及对全国的影响是可以与“李冰治水”相提并论的,不过一个是在经济方面的贡献,一个是在文化教育方
2、面的贡献。2.教学过程西汉时候有位文翁,是庐江舒县人(在今安徽省庐江市)。他从小喜欢念书,长大后进官府做事,景帝末年官拜蜀郡郡守,到四川去上任。当时,蜀地的文化教育还十分落后,人们不读书不看报,仿佛蛮夷一般。文翁看到这种情况,觉得不好,他决心在任内把蜀郡变成有文化、有涵养的文明乐土,培养蜀人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风气氛围。文翁做的第一件事,是从蜀郡及下辖各县的小吏中选拔了十几个天资聪颖、乐意读书的,把他们送到长安,跟着京城的学者们学习。他们有的向五经博士们学习儒家经典,有的跟着行政官员学习律令。文翁则在蜀地做好这批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还为此削减了蜀郡
3、的行政开销,把省下来的钱跟蜀地特产一起送到京师,交给导师们,作为蜀郡学生的培养费用。几年以后,这第一批学生定向委培结束,回到四川的工作岗位上,一个个都得到文翁的重用。他们中的不少人因为政绩突出,后来当到郡守、刺史等重要官职。可是去京城的名额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量培养人才的需要,所以文翁又有了第二项创举,就是在蜀郡首府成都开办官学。这在全国各郡还是头一家。文翁规定,凡进官学求学的蜀郡子弟,可以免除徭役;学成毕业后,根据考核成绩确定留用去向,成绩好的可以在郡县机关当官吏,成绩差些的可以做乡官。规定一出,不少蜀郡子弟跃跃欲试,可也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
4、读书真的就那么管用么?他们决定看看再说。这样,第一年招到的学生不是很多。文翁对这些到官学读书的后生们寄予厚望。他平常办公的时候,经常找一些官学学子在一旁观摩实习;到郡县视察的时候,也总是挑一些官学子弟随同前往。这些学生们到了基层,就帮助文翁宣谕政令、走访百姓,看起来很是体面风光。蜀郡的官民们渐渐地都感到在官学里读书是件特别光荣的事,报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不几年的功夫,进官学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有些富人还想办法花钱让孩子去念书。经过文翁的一番举措,蜀地的风气果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乐意读书,仰慕文雅,在京师求学的蜀人数量跟齐鲁不相上下。后来,汉
5、武帝把文翁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各地郡国都设立了自己的官学。文翁最后死在了四川任上。四川官民为了纪念他对蜀地发展做出的贡献,凑钱为他修造了祠堂,每年都来祭祀这位父母官。3.官学文翁石室的影响。文翁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校长”。他首创公立学校,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硬件”实体:成都石室中学。从古代的“文学精舍讲堂”(公元前141年)、“文翁石室”(历代大多这样称谓),到近代的“锦江书院”(1701年),到现代的“成都府师范学堂”(1902年)及“成都府中学堂”(1904年),直至现在的“石室中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种人才。在同一地址连续办学已达2145年
6、,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实现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课时1、领先的科技。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汉武帝时任待诏太史,浑天说创始人之一。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创制“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在天文学上有较大的影响。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历经100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
7、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参加改历工作。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
8、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