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561929
大小:2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3
《北师大版语文七上养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说教材说学生(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养母》是北师大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本篇课文放在“亲情歌吟”为主题的第三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体验生活,感受浓厚亲情,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懂得回报的人。结合初一学生“在初中学段是起始阶段,新学年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多了一份憧憬,一份思考,一份成熟”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并积累“拮据、兄姊、剜、庇护、煞”等词语。(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例:“……而我如今身处都市文化圈,却很难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2.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
2、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对养母的深情。3.情感目标:感悟现实生活中的母子关系,学习作家对亲情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三)教学重点:对养母“小气”“自私”等形象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四)教学难点:如此平凡的养母为什么依然震彻人心。二、结合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母爱的震撼)《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有关母爱的情境。通过对伟大无私的母爱故事的倾听,唤起学生对《养母》这一课学习的热情,“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
3、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误以为这又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伟大的故事,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一个伏笔。(二)整体感知1.先是教师范读课文。然学生自然而然地被课文讲述吸引,进而熟悉课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见解。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
4、,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通过问题得出:养母的爱全给了家人,正是她在艰苦年代的“小气”和“自私”才让我们拥有了最真切的幸福。他在亲人面前何曾小气过一点点?她其实只是对自己小气。3.接着回顾课文,再现课文部分对养母的评价。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同时感悟到养母对作者的那份沉甸甸的爱。从而点拨得出:母爱的表现形式也许不同,但它的内涵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说轰轰
5、烈烈献身的爱是爱,平凡琐碎的爱就不是爱。如果你用心灵去感悟,就一定会感受到那整日包裹在身边的,已经成自然的浓浓的母爱。(三)情境体验(抒写心情)最后通过一连串的质问引起学生对自身实际的反思:1. 你是否像母亲记得你的生日那样记得母亲的生日?2.你是否对母亲近乎琐碎的爱已失去了耐心?3.你的房间悬挂着妈妈的照片?全家福?还是自己的?或是明星的?4.你是否还像小时候一样赖在妈妈身旁向他诉说自己的小秘密?思考完这一系列问题,假如让你对妈妈说些什么,你会怎么说?(四)课堂小结:(感悟生活)无需抱怨妈妈这一点不行,那一点不好。虽然她不是完人,她却能撑起我们的一片晴空,是我“纯粹”的,真实的妈妈。
6、(五)课后作业(深化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后作业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1. 为妈妈亲手做一张贺卡,写下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悄悄放在妈妈枕边。2.观察妈妈对此事的反应,把它写进你的日记里。这是学生通过课前故事、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对作者和老师所设定的亲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简单谈谈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平凡琐碎的爱也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精神。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
7、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贺卡,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教学目标1、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2、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3、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