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式的挽歌背后[权威资料]

莫扎特式的挽歌背后[权威资料]

ID:13532339

大小:2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3

莫扎特式的挽歌背后[权威资料]_第1页
莫扎特式的挽歌背后[权威资料]_第2页
莫扎特式的挽歌背后[权威资料]_第3页
莫扎特式的挽歌背后[权威资料]_第4页
莫扎特式的挽歌背后[权威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莫扎特式的挽歌背后[权威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莫扎特式的挽歌背后  经历了百年的西方文化压抑后,儒家的哲学、美学、道德以及文艺理想,正在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而走向世界。国人对待传统的态度也从激进主义的审父到收视反听的审己。□从费正清到列文森,美国汉学界的研究范式也有了些微变化:从社会史过渡到思想史;从历史问题进入文化艺术问题;从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进入专史研究。  欧洲专业汉学的出现始于1814年,以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授席位为标志,从雷慕沙再到于连、伯希和、葛兰言和戴密微,欧洲汉学多以古典中国为研究对象,专业条分缕析,注重文本分析与文献考据;而1877年6月,耶鲁

2、大学设立汉学教授席位则标志着美国汉学的诞生,二战之后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中国研究”(ChineseStudies)逐渐兴盛,费正清学派偏重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方法压倒了欧洲学派的人文学或语文学(philologos)方法,关注焦点转移到了经济、政治、人口、资源等现实性较强的领域,相比于欧洲汉学,美国汉学具有如下特点:实用性较强,直接服务于美国政府的远东政策;普及性和整体性研究更多,显得全面但缺乏深度;研究方法上更具现代色彩,社会科学风格压倒了人文学风格。  费正清(JohnK.Fairbank)为代表的美国汉学异军突起有其

3、历史原因,二战之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中心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当时,整个欧洲经济的复苏都要依赖于马歇尔计划,而美国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DefenseEducationAct)后,美国政府和福特等基金会大量投入资金资助本国汉学。可想而知,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古典汉学研究自然也无力与大洋彼岸的新兴学派竞争,世界汉学中心渐渐由法国转移到了美国。就学理层面而言,美国“中国研究”的区域研究范式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几代学者的积淀,包括费正清的老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TheInternation

4、alRelationsoftheChineseEmpire)的作者马士(HoseaB.Morse)(费正清就受马士影响以海关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包括早在美国汉学正式诞生之前,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就以其《中国总论》等著作奠定了美国汉学研究的模式。  在费正清开创的美国“中国研究”中,他的弟子列文森相比于其老师,思想更为天马行空、才华横溢,对于文学、文化和思想问题也更多关注,以至于费正清在佩服其天分的同时又告诫其他学生,不要以列文森的学术路径为学习榜样,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天才。列文森在其成名作

5、《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开篇却荡开一笔,大张旗鼓地讨论起明代以来的中国文人书画的流变,以此来分析中国文化中的“业余性”问题。中国儒生对待诗词歌赋书画都视为闲暇消遣,并不把其当成谋生职业,而一生期望成为官员,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技法、专业的东西本能的排斥。这是否成为制约了中国文化内在突破的瓶颈?从整体上看,列文森的观点是符合费正清学派“美国中心”或“西方影响”的叙事策略的,就像马科斯・韦伯所分析的那样,中国没有产生像清教徒那样的现实与理想不一致的困境,也就没有清教伦理,无法产生现代思维,而只能在古典时代的没落中沉睡。直到西方

6、打开中国国门,为其送来现代资本主义因素,其文化上才能真正觉醒,产生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种种制度、思想和文化。  事实上,这位费正清的高足,不可重复的“莫扎特”式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的范式却是韦伯意义上的“现代化”观念,《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几乎可以视为韦伯《儒教与道教》的现代中国版。从韦伯到费正清再到列文森,都关注“中国为什么没能实现现代化”和“中国如何才能实现现代化”这两大问题,而其结论也多是文化、宗教的内在制约性,没有西方的外在刺激因素,中国是无法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当然具体而言,费正清关心的是历史,而列文森

7、更多赋予了历史以意义,其笔下的中国现代历史成为一部观念、思想、宗教互相交锋与冲突的历史,而其关注中国艺术与美学的目的则在于探寻其背后的“意义”:历史是有意义的,这些意义能够在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品中显现出来。  列文森高超的审美感受力保障了“历史”与“价值”之间的深刻联系。正如列文森的同窗好友史华兹所说,“作为一个具有特别审美感受力的人,他能够立刻对出自所有时代和地域的艺术作品作出评价。他当然会相信审美价值可能既是超越时间也是超越文化的。然而,列文森也决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顽强地拒绝将审美价值抬高到伦理和思想价值之上。”

8、联系到列文森本人对于犹太文化的认同,从历史中发现价值,同时又赋予价值以普遍性,而不是迷恋于地方性和民族性,这也使得他以中国艺术和审美问题作为思想史佐证,同时又拒绝过分抬高艺术的功能与意义,其真正关注点仍在于思想史本身。正是由于列文森对于哲学、思想和文艺的重视,以及天马行空般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同美国“中国研究”(包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