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76180
大小:4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2
《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本文出自:能源世界网作者:竹蜻蜓点击率:461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三日第十次部常务会议通过) 一建筑节能目标(一)现状 建筑耗能一般包括建筑采暖、空调、降温、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所 消费的能源。在目前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1995年建筑耗能达4亿t标准煤 (下同)以上。 今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耗能将更加突出,一是“九·五”期间 预计城乡房屋建筑面积将超过55亿平方米(其中城镇17.5亿平方米,乡村3 7.5亿平方米),建筑耗能将很快增加;二是已
2、建的296.9亿平方米的城乡 房屋建筑(其中城镇85.9亿平方米,乡村211亿平方米),由于强调降低一 次性建设投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和门窗气密性差等原因,普遍冬季居室温度低 于16℃、夏季超过30℃,居住热环境很差,迫切要求改善,这定将增加可观的 能源消费;三是近年来由于空调使用大量增加,城市空调高峰用电力迅速增长,某 些城市甚至达到25--40%。建筑耗能年平均递增率将大大超过国家能源生产 年增长率。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民用能源消费越多。 因此,建筑节能十分重要。 今后我国建筑节能的任务是:在
3、保证使用功能、建筑质量和室内环境符合小康 目标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降低新建房屋单位建筑面积 的能耗,同时,对既有的建筑物进行有计划的节能改造,达到提高居住热舒适性、 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二)基本目标 从1996年起到2000年新设计的采暖居住建筑应完成1980--19 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50%;从2005年起新建采暖居住建 筑应在此基础上再节能30%。 对采暖区热环境差的能耗大的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2000年起重点城 市成片开始,2005年起各城市普遍开始,2010
4、年重点城市普遍推行。 对集中供暖的民用建筑安设热表及有关调节设备并按表计量收费的工作,19 98年通过试点取得成效,开始推广,2000年在重点城市新建小区中推行,2 010年全面推广。 新建采暖公共建筑2000年前做到节能50%,2010年在此基础上再节 能30%。新建空调公共建筑应执行空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争取有较多空调 尖峰电力负荷转移到低谷时间。 夏热冬冷区新建民用建筑2000年开始执行建筑热环境及节能标准,200 5年重点城镇开始成片进行建筑热环境及节能改造,2010年起各城镇开始成片 进行建筑热环境及节能改
5、造。 在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积极推广太阳能利用。 村镇建筑通过示范倡导,力争接近所在地区城镇建筑热工指标。 在建筑面积持续增加的同时,通过建筑节能,使供暖产生的大气污染得到控制, 使采暖期城市大气质量愈益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而且逐步有所改善。 随着建筑节能的技术进步,通过新建和技术改造,到2005年,初步形成建筑保温、密封、热表、采暖空调调节控制等新兴建筑节能产业部门,使建筑工业产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以满足建筑节能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二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一)严格实行建筑的节能设计 1.要把建筑节能作为建筑设计是否达标的
6、重要考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 建筑节能的技术标准,在保证室内热环境及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做好建筑和采暖空 调设备系统设计,确保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达到标准要求。 2.采暖区的建筑物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保温性能优良的门窗、屋面和墙体, 选用合理的窗墙比和建筑体形,提高门窗的气密性。在寒冷地区扩大推广双玻窗 或双层窗,严寒地区根据气候条件可采用三玻窗或三层窗或其它高效保温节能窗。 3.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能源供应条件,采取供暖供冷手段,逐步改善居 室热环境。夏热冬冷地区要按照标准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夏热冬暖地区 要尽量利
7、用自然通风,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建筑物隔热性能。 4.优先采用节能型采暖、空调设备及系统,采暖管网系统应便于计量收费及 控制调节,合理确定供热(冷)指标,加强管道保温,配套必要的监测计量仪表, 提高供热(冷)系统的水力平衡、运行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5.重视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大力发展庭院绿化,为住户创造必要的日照与通 风条件,为建筑节能创造良好的室外环境。 6.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积极采用人工照明,优先选用高效、长寿的节能光源 和灯具。 7.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等自然及再生能源,重视回收废热 余热,有条件的地方要
8、积极利用沼气。 (二)积极采用节能建材,重视节能的建筑设备产品的开发。 8.大幅度减少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采用空心粘土砖、空心砌块、粉煤灰制 品和加气混凝土。 9.积极开发利用发泡聚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