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瓶颈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瓶颈分析

ID:13463721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2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瓶颈分析_第1页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瓶颈分析_第2页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瓶颈分析_第3页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瓶颈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瓶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瓶颈分析--“喂食式”文化供给方式造成文化产品供需脱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任务和总体要求,并指出“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体制、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经费管理体制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曾对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公共文化经费体制又显现出某些不适应性,“喂食式”文化供给方式造成文化产品供需脱节。    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处长宋文玉介绍说,十六大以来,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

2、.82亿元,年均增长22.5%。稳定的公共投入支撑了国家文化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保证了我国基本文化阵地的稳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生产体系,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但部门经费体制和专项资金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政府直接对文化单位拨款过分强化了文化发展的政府导向和精英文化色彩,与基层文化需求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专家认为,政府实施的供给主导尽管具有指挥统一、组织系统简单、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却具有供给需求不完全对称的缺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精英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主导,国家对于基层文化的资助体现为一种在精英价值观主导下的“喂食”式文化供给方式,国家

3、供给与民间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2005年,文化部、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对我国14个城市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的调查表明,政府文化供给在总体上存在较大缺口的基础上,还与农民工群体文化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年,财政部、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对我国农村文化的调查也表明,在农村文化设施的提供方面,政府的供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基本一致,但在文化活动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    根据调查,大多数乡镇干部认为,政府目前提供的文化下乡、免费电影和节庆活动并不是农村最需要的,政府首先举办的应是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其次是文化下乡活动和劳动技能比赛活动,而比较传统的民俗旅游

4、、庙会、花会灯会以及民间工艺展览和演戏等都被乡镇干部们放到了政府行为的备选项目中。    --公共资源定向投入抑制“文化创新”    尽管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一直将明确文化基层单位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作为突破口,但是按照目前的文化管理体制,对于系统内文化组织来说,国家公共资源总会定时到来,不存在管理上求新求变的压力。政府原则上只能要求下级机构按照分工目标,进行常规管理,按照下达的任务完成文化生产任务,并不真正要求下级承担风险投入、创新求变。    国家公共文化资源的这种固定资助方式虽然有利于文化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和常规化发展,但难以形成对于“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的激励机

5、制。    但是,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文化创新”已经取代简单化的文化生产目标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最高追求。文化创新对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存在着十分复杂的要求,国家文化创新平台既要建立在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构架之上,又要建立完善能激励文化人才对民族文化承传、精神创造、意境营构和艺术天才及其灵感不懈追求的动力机制。    中外经验证明,缺乏竞争、流动和宽容的公共文化资源的固定资助方式并不能激励社会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其原因在于:    第一,直接拨款和公共经费系统内流动限制了文化创新所必须的资源自由流动机会,降低了各种文化创新要素

6、融合的可能性。传统部门经费体制和专项资金制度缺乏对资源流动的有效激励,在条块分割的体制环境中,公共文化资源也陷于条块分割的零散状态。从单位的资源流动来看,文化生产都只能在条块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局部生产。而文化创新要求“高流动性”,其根本特点是,要通过“越界”促成不同体制、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第二,直接拨款和公共经费系统内流动抑制了文化市场过程中的竞争,缺乏降低市场高风险的必要手段。    第三,部门经费体制和专项资金体制从根本上排斥风险,但文化创新具有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文化创新投入本质是风险投资。    第四,部门经费体制和专项资金体制推动社

7、会文化资源向国有文化行业集中,强化了国有文化部门的垄断,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抬高了民间资本进入的门槛,不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新的积极性。    此外,国家公共经费在体制内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文化领域内的“体制偏好”,不符合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文化体制改革要求。这种模式使体制内的基层文化单位具有得到公共资源的优先权,体制外的民营文化机构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公有文化机构的“机会优势”进一步抬高了民营文化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导致社会文化机构的萎缩,在公共资源的定向投入下,政府文化部门又要面对直属文化单位精减之后的再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