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4067
大小:13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10
《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亚洲)——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增城市英华学校地理黄柳金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回顾并掌握地形的基本类型2.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3.理解河流发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4.通过地形图,运用知识,学会分析其他大洲的地形以及河流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练习、活动等巩固知识并增强学习积极性,强化课堂气氛。2.利用地形图以及结合文字,让学生归纳重点3.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4.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形象直观地
2、让学生掌握地形和河流的特点。(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3.增强对亚洲的了解和认识,感受所在区域的特点,培养热爱家乡情感。教学重点:1.亚洲地形特点以及分布2.河流的特点以及流向教学难点1.亚洲地形与河流流向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图册、亚洲地形图、亚洲地形图(flash)、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义回顾1.上一节课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让学生上黑板
3、以东亚为始点顺时针写出亚洲的各个分区的名称及大概位置。2.其他同学完成《地导》P2第3题。3.巡堂看学生完成的情况4.评价黑板学生的默写;并评讲练习学生举手上黑板完成教师安排练习;其他学生完成练习回顾知识过渡亚洲6大分区,我们要知道名称以及各个区的位置以及大概的范围,接下来我们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看一下亚洲的地形区、河流的特点和分布,不同的区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首先来学习地形。跟随教师过渡地形的特点1.让学生一起回顾地形的类型,教师板书:一.地形1.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并简单回顾各种地形的特征和海拨)知道这些地形之后,
4、我们来看一下亚洲的地势状况和地形特点。2.让学生阅读书本第一段和第二段文字3.让学生归纳文字主要内容(教师板书)一、地形1.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2.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特征:①地势起伏大②中间高、四周低③沿北纬30°自西向东,呈现“低—高—低”变化4.现在同学们根据中部和四周不同的地理方位,根据书本P6第一段罗列的地形区名称,在图6.8亚洲的地形中找出各个地形区所在的位置,然后请同学到黑板填充:学生回答、做笔记阅读举手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地形地势的特点做笔记五名学生到黑板完成版图回顾知识提高语言归纳文字
5、学会读图获取信息提高观察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黑板填充,大概地增强对地形区的分布以及名称的记忆。然后利用flash演示亚洲地形区的位置,让学生上讲台拉动地形区名称到适当位置。适当地提醒同学们掌握好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参与课堂活动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地形区填充,可以很明显看到亚洲的地形类型多样;而且地势特征主要为中部高、四周低。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人往低处走;那么同学们看到亚洲这样的地势情况,再来想一下,亚洲的河流是怎样流的?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6第三段,归纳一下亚洲的河流特点。阅读书本内容阅读理解能力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河
6、流特征(1)让学生小组讨论二、河流特征①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②长河众多,源远而流长(2)教师提问小组代表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并进行完善并板书:(3)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看书本P6第三段罗列的河流,结合图6.8,小组合作找出河流的所在位置;讨论完请代表到黑板的图,在适当的位置填充上河流的名称。通过黑板填充,大概地增强对亚洲河流的分布以及名称的记忆。然后利用flash演示亚洲河流的位置,让学生上讲台拉动河流名称到适当位置。适当地提醒同学们掌握好部分河流的名称和分布情况。学生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做笔记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并归纳到黑板填充参与
7、活动识记合作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及提高学习的兴趣课堂活动学习地形河流的特征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地势情况以及通过地势情况分析河流的流向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结合P9北美洲地形图完成书本P8活动题合作讨论学习运用学习知识课堂总结根据板书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重点知识点整理知识归纳知识框架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P2学习主题二课后练习,落实知识点课后反思板书: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亚洲)——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二、河流特征①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②长河众多,源远而流长一、地形1.类型:高原、山地
8、、丘陵、平原、盆地2.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特征:①地势起伏大②中间高、四周低③沿北纬30°自西向东,呈现“低—高—低”变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